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24 02:34:2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要结合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宗旨,着眼于毕业生实际择业、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着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针对性强,效果好,并且不存在现行就业指导课的弊端,是适宜于就业指导的课程形式。

关键词 就业指导 项目化教学 实践性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择业定位不准,对自身估计不足,眼高收低等问题,导致频繁跳槽,或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的现象,给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障碍,并影响学校就业率。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教育部指出,我国今后的专业设置将直接与就业情况挂钩。在大形势的压力下,如何改进和调整现有的就业指导课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等国家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逐步在高等院校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教学方法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课程改革开始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这些都是秉承项目化教学的精神的有效探索。

就业指导课转变为项目化教学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两个特点:

1.1 就业指导课内容的实践性特点

就业指导课宗旨是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发展信息,认清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这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要着眼于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课堂的指导,就业理论知识丰富,更要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平台,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发挥这门课程的指导功能。

1.2 项目化教学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明线,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通过合理的任务分解,将庞大的体系具体化为可操作、与实际更加衔接的项目单元,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原则上来说,项目的完成也即意味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2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研究,我国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形成了一套较为概括的项目体系,但是具体到各高校而言,推广的难度仍在于:

(1)如何将学科体系,转化为应用体系,避免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就业指导课受师资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为讲授式授课,教师面对学生数量较多,无法在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只能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进行,就业指导课无法细化,无法根据个人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受课时限制,内容上无法展开,实践内容在时间和场地上无法保证,使指导流于形式,成为机械的知识学习。项目化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将庞大的体系分解为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的实践性项目,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应聘的能力。

(2)另一关键点是如何结合专业和高职学生特点,结合所在院校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本次课题致力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区别于本科教育,就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更适于具体技能的掌握而不适于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因而如何结合高职教育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将每一阶段理论化的内容更多设置为情景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通过课堂即能提高能力,掌握技巧,并将课程与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将所学加以应用。

3 项目化就业指导课的组织与开展

就业指导课开设应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但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然偏重学科体系和理论指导,缺乏与学生个人情况的结合,缺少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在研究中,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任务分解,将必须的理论贯穿在项目当中,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能力和素质,大概分为五个大的项目:

(1)正确认识自我优势。通过能力类型、性格类型和职业倾向等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高职院学生入校普遍的年龄在十七岁到十九岁的区间内,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气质类型和主要的性格特征已经稳固,通过相关测试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团体活动相互评价,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入校后,所选专业方向基本确定,在了解自己的情况下,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能力类型测试等了解性格与职业匹配度,了解所要涉足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提高,适应未来工作的行业要求,更顺利地完成入职过渡。

(2)全面分析职业需求。根据学院专业将应聘出路分为技能侧重和人际侧重两大类,针对不同职业需求的技能和人格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技能侧重型则需要着重学生严谨、客观等品质的培养;人际侧重型则需要着重沟通技巧、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3)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通过模拟就业和面试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求职技巧。求职方法和技巧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习,更是能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运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揣摩和总结,才能真正在未来职场中自如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和突发状况。在这一环节的操作,需要与第二环节相配合,一方面是针对自身弱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将职业需要的品质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4)就业权益保护。通过案例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作为企业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有自我保护和应对实习期过长和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常见问题的能力,保障毕业生就业安全和利益。在现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业市场同样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和开放性,在发挥了最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弊端,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和相关法律条文的普及也应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个环节。

(5)培养职业规划能力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前四个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立职业目标,找准就业方向,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期通过实习等方式,将前期所学用于实践当中,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其一定阶段中工作阶段和目标的预期及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恰当的规划可以使人产生工作的动力,更加有效地组织资源,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避免学生因对自身认识不足,在就业市场中因定位不准,求职缺乏技巧等无法正确择业,将就业指导课的项目化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分设不同目标和培训方式,使学生把握自我,了解市场,明确择业方向,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不但能就业,而且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和特点的工作,胜任岗位。

注:本论文为作者2012年度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的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专贤.基于项目的学习[M].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2] 吴言.项目教学法[M].中国职业教育,2004.6.

[3] 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 于英.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2).

上一篇: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做法 下一篇:别让背诵成为素质教育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