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10 09:01:13

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 “学习”这个词一直以来被我们用分数、期望等错误认识弄得太沉重。许多学生背着这重重的包袱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迷失在学习中。事实上,学生对学习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会本能地对陌生的信息产生好奇。而要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要找到学生那失落的成就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兴趣 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所以每一个做教师的都非常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是年轻人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怎样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就成了教学中更重要的问题。

黑格尔在《美学》全书的序论中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男孩把石头抛进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到他活动的结果。”这里的“他看到他活动的结果”就是一种“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是指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在这种愉快与自豪感的驱使下,会促使这件事情继续进行下去。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满足时产生的满足感。

成就感是学习的发动机,他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学习动力、认真专注的学习状态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学习的成就感来自努力完成目标后的喜悦和自豪;来自完成艰苦卓绝的学习过程后的满足和欣慰;也来自周围师长对其努力的肯定和赞扬。只要学生和老师注意观察发现,都能找到并体会到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成就感的学生会被那种幸福、满足体验吸引,从而会努力追寻新的成就感,这样就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相反体会不到成就感的学生,也不会明白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意识。“学习(读书)无用论”、“学习太复杂”、“学习好麻烦”等等错误认识会充斥其心,面对学习感到困惑而停滞不前。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呢?我在最近两学期的书刊校对课的教学别注重对成就感的培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1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成就的可能

校对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技能,有点像汽车驾驶,开车之前,我们当然要了解汽车的构造、性能,还要了解交通法规等等,但光有这些是开不了车的,还必须亲自上路实践,最终车技的成熟与人们开车的里程是成正比的。校对也一样,校对技能的掌握不是看我们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要看我们看了多少校样,校对人员之所以胜任校对工作,是因为长期的、大量的校对实践,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阅读习惯,哪怕是中文系的博士生,面对再低级的错误,他也一样“视而不见”。所以校对课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给学生讲解校对理论,而在于通过大量的校对实践,让学生形成特殊的阅读习惯,培养对字词的敏感度。我在接到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时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放在首位,通过校对实践带出校对理论。校样的设计先易后难,先消灭低级错误,再到语法逻辑错误,知识性、事实性错误。先对原稿,再通读。先折校,再点校。从校对内容到校对方法的安排上始终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学生有“坡”可爬,要花力气,经过努力又能到达顶峰,自然乐在其中了。时间一长连学生自己都惊讶自己的进步,甚至于还得到了校对以外的收获,这点从他们的实训报告里可见一斑,现摘录几段:

0827班周xx同学:从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懵懂,到现在已经初步掌握折校技巧,这个过程是十分有趣的,才开始总是静不下心来对校样,总是对着对着就开小差,要不然就是看不下去了,而现在我能一拿到校样就对,基本不会三心二意,心也很静了。我觉得校对很累人,但这门学科真的很有用,现在慢慢地越来越喜欢上校对课了。

0827班章x同学:在没学折校之前,看书速度都很快,学了折校,字字都要关注,心变得更细了,班上不再有什么嘈杂声,大家在安静的环境下认真折校。一段时间的训练,开始错误很多,到后来的错几个,正确率提高了,差错越来越少,看到自己一点一点地进步,喜悦的心情还是会充满内心……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大堆理论,解释一大堆名词,可能会吓倒学生,人的大脑就像一扇一扇的窗户,当你打开一扇窗户使学生充满了兴致,他以后就会对这方面充满兴趣;如果打开一扇窗户使他充满恐惧,充满压力,可能窗户就关闭了。而这一扇窗户跟下一扇窗户又是有关系的,进而会影响到他别的或者以后的课程的学习,这样恶性循环,学习当然就不再轻松,不再愉快。

2 淡化分数和结果,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学习”总是和分数、升学等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学生背着这重重的包袱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迷失在学习中。根据去年入学新生的资料统计,我校录取新生均分70分以上的只占27.1%,均分65分以上的也只占54.7%,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均分不足60,这表明我校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过去的学习中遭受困难和挫败,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我们在积极探讨各种兴趣化教学方法时,必须时刻注意到,只有给予学生成就感,唤醒学生成就意识,让学生得到他人和自我肯定,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学生才有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使兴趣得到激发并持续。

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分数和结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过去学习的受挫中摆脱出来。我在校对课的教学中,经常发校样给学生看,最后也要统计留错率或灭错率,但我从来不记分数,只记次数,加上课堂经常巡视检查,所以我的课堂很少有人抄作业,一般都是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别的课堂可能是少数人在学习,我的课堂是多数人在学习,教室很安静,大家都在自己看稿,时而翻翻工具书,时而上网求证。少数不学的人看到老师不记分数,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压力,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学,特别是那些原来和自己一样不学的同学也开始学习了,而且还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尝试自己看稿,渐渐地他发现他也行,学生就是这样在无负担、无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有时也需要引导和启发,特别是像我们学校这种以前学习经常受挫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学习的领路人,老师要教育学生有成就感的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们追求、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课堂上我经常问他们“看到自己居然发现了原稿上的错误是不是很开心啦”“看到我们经常看的报纸上也有错是不是特别得意呀”之类的话,以此来唤醒他们的成就感,并在第一时间进行鼓励和评价,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带来的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并鼓励学生追求这种成就的幸福感。

3 多表扬,少批评,赞美声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成就感主要是来自自己成绩的进步和他人的鼓励与赞扬。鼓励和表扬有来自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老师的、学生之间的,其中老师的评价起主要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成就”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每一点肯定,每一句表扬,每一张奖状,都能让人欣慰,让人奋发,催人上进。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及自身的闪光点(如勤奋、刻苦、谦虚、好问、大胆、有志)及时进行表扬,对每个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肯定、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从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并且由于总是失败,得到的多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还能“成功”,这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即使是优生也同样需要不断获得成功,否则也会因为没有成就感,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校对看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好并不容易,校对编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校对人员不仅要对原稿,还要能发现原稿的错误,这是很难的,正因为难,所以才更需要表扬、鼓励。我在鼓励他们的时候,也采取了渐进的策略,先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进而鼓励他们多质疑,多求证,最后鼓励他们找出原稿中的错误。这种鼓励最后变成一种导向,大家在学习中都朝着这三个层次努力,发现校是非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也可以做到,成就感油然而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有依赖外部表扬推动才能努力学习,境界还是比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积极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别人夸奖。当然,这种人永远不会是多数。人完全靠自我激励前进的确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于发现自己成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那样的水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励,他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会增强,此种能力在他学习成绩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越大,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越好。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努力。

4 做中教,做中学,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成功原来如此简单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围绕职业教育目标,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时指出:职业教育应在“做中教,做中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

“做中教、做中学”能够让学生在观察、提问、想象、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中教、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被唤起了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中教、做中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知识,得出结论,发展了其学习能力和自觉能力;“做中教、做中学”还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探究和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和评价,提出意见、看法或建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人际关系。

校对虽然是一项技能,但其中也有学问,也需要理论指导。我在校对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上,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别进行的方式,而是以“做”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做”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做”为学生示范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要求,通过“做”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通过“做”去检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程度。学生通过“做”,对校对工作产生感性认识,知道自己在“做”的过程中缺乏什么技能和知识,从而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素养、素质、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也引导和激发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做”,了解了相关的名词、术语,通过“做”,了解了版式知识,通过“做”,了解了编校规范,通过“做”,掌握了差错类型和出错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发现自己职业方面的不足,学会了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充电。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看到自己看过的厚厚的校样,写得满满当当的作业本,还有自己平时的积累本、笔记本,成功的喜悦无以言表,原来学习并不困难,考试也不再有压力,只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有些平时不爱学习、难于管理的学生都对我表达了他们对校对课的留恋。这些知识、规范的学习如果跟实践脱离开来,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理论,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被动,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就很难保障,成就感更是无从谈起。

5 创设多种氛围,开辟多种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机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已不局限于课堂,他们的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解答思路,可能比老师更巧妙。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已不再是圣人,而应该是虚心的学习者和合作者。老师要放下“外在权威”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与学生平等相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想学、乐学、好学,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每次学生看完校样后,我并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与学生平等交流,引导学生热情学习,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我会以亲切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给性格内向、害羞胆怯的学生勇敢发言的机会。面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的点评或鼓励,即使是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批评斥责,绝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卑或害怕出错以后不敢再回答问题。

校对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校异同,一个是校是非,要想校是非,就要求校对人员善于质疑。校对课上,我一直努力营造一种质疑研讨、动手探究的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遇到棘手的问题,马上查字典,翻资料,上网求证,我只是掌握好进度,在学生思维阻塞时,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让学生在这种质疑、探究的氛围中得到表现,增进乐趣。其实,有时我还故意扮演未懂的角色,让学生当回老师,替我解答,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成就感有时是会迁移的,比如有些同学长于文艺、体育,或乐于助人,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成就感的培养是具体的、复杂的,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总结、研究。我想,通过对学生成就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状况会逐渐好转,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得以更好地开展。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