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Yellow drum养殖技术与经验借鉴

时间:2022-04-24 12:50:01

日本Yellow drum养殖技术与经验借鉴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鲿、巨鸣鱼、白鱼免,根据1985、1987年研究进展,学名更改为日本银身鱼(Argyrosomus japonic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我国沿海黄姑鱼7个种之一。日本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试养,1985年人工育苗成功。1991年,由日本引入韩国,2000年由韩国引入我国。资源调查显示,日本黄姑鱼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日本南部沿海区域,北纬不超过36°。

1 种群鉴定

自然界中日本黄姑鱼喜栖息于水深70~80m沿岸浅海区,尤其是泥或沙泥底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洄游习性[1],产卵期游向近岸的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浅水区,水深一般小于20m处[2]。至今发现的种类有黄姑鱼(N.albiflora)、浅色黄姑鱼(N.coibor)、半花黄姑鱼(N.semifasciata)、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尖头黄姑鱼(N.acuta)、鱼免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和日本黄姑鱼[3]。日本黄姑鱼和鱼免状黄姑鱼为大型鱼种,结构相似,形态 学 区 分 见 表1[4]。采 用 分 子 技 术,通 过

PCR扩增对2个群体细胞色素b序列的比对分析[5]和RAPD技术对平均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分析[6]表明,2个群体为同一属的不同物种,与形态学结果相同。RAPD技术分析表明,日本黄姑鱼的种质较单一,存在近交衰退的危险[6]。

2 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日本黄姑鱼野生苗种匮乏,品种不纯。我国自引进日本黄姑鱼后,就积极开展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等单位[7-10],相继取得人工育苗成功,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突破。

2.1 孵化环境

日本黄姑鱼为秋冬季节多次产卵型,雌鱼4龄性成熟,雄鱼为3龄,雌雄鱼性别特征不明显,产卵多在夜间(18:00-24:00)至凌晨[2,9]。研究表明,日本黄姑鱼全长与怀卵量有一定规律,亲鱼全长135cm,怀卵量为1186万粒,全长120cm,怀卵量为756万粒,全长100~106cm,平均怀卵量为730万粒。受精卵卵径为0.90~1.03mm,平均0.94mm,平均每克卵约1800粒,雌雄比1∶1,卵比重为1.022[10]。日本黄姑鱼喜安静,易受惊吓,短期难以驯化,催产不及时往往亲鱼性腺退化,产卵率低。亲鱼孵化适宜温度为8~34 ℃,最适温度18~28℃;适宜盐度为5~60,最适盐度30~35;适宜pH为5.0~10.0,最适pH 7.5~8.5[11-13]。孵化期间升温处理或向饵料中添加21金维他、VE等均可显著促进性腺发育,提高产卵率[9]。王波等[2,9-10,12]详细地描述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过程的8个主要阶段。研究表明,受精卵孵化主要受活性、海水条件和孵化方式等多种条件的影响。日本黄姑鱼雄鱼 密度为 (11.23±2.78)×109/mL,寿命为(229.33±17.16)s。在盐度30~35,pH 7.5~8.5时,的活力最高,分别为(88.33±2.89)%和(88±4.33)%,且超低温保存可延长活性时间[11]。温度对孵化时间有明显影响,盐度29.9,水温16.8 ℃,受精卵53h孵化;水温升至22~23.5 ℃,孵化仅需29h[2,14]。实际孵化时,温度18~23 ℃,孵化率超过89%,畸形率低于16%[14]。盐度影响受精卵的沉浮,从而严重影响孵化率。当盐度低于24.7时,沉底情况严重,基本无孵化情况;盐度达到29.9,受精卵开始悬浮,孵化率达到82.4%;盐度至32.5时,优质受精卵上浮,劣质卵沉于底部,孵化率为84.0%;当盐度高于32.5,受精卵均上浮,无法区分卵的优劣。因此,在区分优劣卵时,应将盐度调至32.5并静置分层,孵化时将盐度调至29.9~32.5[9]。孵化池的选择对亲鱼孵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水温18.0 ℃,盐度29.9,溶解氧为6.5~7.9mg/L,pH 8.0条件下,采用玻璃钢桶、筛绢网箱和圆形水泥池3种孵化方式,孵化率分别为82.9%、85.5%、80.0%,筛绢网箱效果最佳,玻璃钢桶次之,圆形水泥池效果最差[12]。苏跃中等[7。15]研究了催产剂在日本黄姑鱼的应用。雄鱼催产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水温需要稳定在18℃以上,用量为LHRH-A 10~100μg/k g、HCG 150~500IU/kg、DOM 5~10mg/kg、(DOM+sGnRH)40mg/kg+ 40μg/kg。脑垂体混用或单用,采用胸腔注射。一般作用30~40h,便可产卵,效果较佳。

2.2 饵料

日本黄姑鱼受精卵为浮性卵,混合营养期仅1~2d,卵黄与油球吸收消失很快,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过程尤为关键,需要提供足够的开口饵料,避免死亡高峰[7]。日本黄姑鱼仔鱼期至幼鱼期各转变阶段营养必须做到丰富多样。孵出后第3d,仔鱼开始摄食,口裂约400μm,对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喜好程度远大于轮虫类。基于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养殖中普遍采用轮虫作为开口料。但轮虫中某些种类营养成分较低,单一使用可能存在营养不足。研究表明,提前投喂桡足类或卤虫无节幼体,可有效预防仔鱼产生不可逆性饥饿引起的大批死亡[8]。日本黄姑鱼仔鱼期浮游活动于水表层,起初可投喂轮虫、附加单胞藻等小球藻及其卵粒,10日龄营养需求开始丰富,13日龄后可增投桡足类无节幼体,20日龄后可增投卤虫无节幼体及粒径0.3mm的人工配合饲料,25日龄前后是仔鱼期向稚鱼期转换阶段,生活空间逐渐向中下层移动,可增加投喂糠虾、磷虾等,35日龄前后是稚鱼期向幼鱼期转变阶段,采用配合饲料和虾糜[7-8,10,16]。这两个阶段鱼器官进一步增加,是死亡危险期,营养需求更多样和丰富。自幼鱼期后生活区域集中在水体中下层,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蟹等。近些年人工饲料的发展,王骥腾等[17]已成功将配合饲料应用于日本黄姑鱼大规模养殖中。研究表明,日本黄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最适蛋白含量为45%,低于40%时不利于鱼体生长。

2.3 饲喂

饲喂量、饲喂频率根据鱼消化、残饵量和水质等而定,原则是少量多次。日本黄姑鱼幼鱼存在严重相残现象,饵料缺乏时尤其严重。加大投喂量、保证饵料密度等可以减缓这种情况。根据最大相对质量增加率和最大饲料利用率,确定水温为26~28℃时,日本黄姑鱼幼鱼适宜投饲率为体质量的3.0%[18]。最佳饲喂频率因鱼而异。研究表明,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最适饲喂频率为3次/d[19],鲈鱼 (Lateolabraxjaponicus)的 适 宜 饲 喂 频 率 为2次/d[20],黑 鲷(Sparus macrocephalus)鱼种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成鱼为4次/d[21]。骆季安等[22]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控制盐度26.0~27.0、温度26~30℃,饲喂频率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和摄食率影响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最佳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此外,有研究表明[23],当年鱼及Ⅰ龄鱼12月至翌年2月,水温为17~14℃时,每7d可投饵2次。3-4月当水温回升至17 ℃以上,每7d投饵3次,鱼体生长及饵料效率均良好。

3 饥饿再投喂机制

动物处于饥饿状态下消耗自身贮存的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多数水产动物主要消耗脂肪和糖原[24],大量消耗后开始利用蛋白质[25]。也有研究表明某些水产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主要利用蛋白质[26],而个别动物体几乎未消耗蛋白质[27]。日本黄姑鱼在饥饿中主要消耗脂肪提供能量,处理时间延长时,消耗少量蛋白质[28]。日本黄姑鱼属于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状态下,其生化成分及组织结构均发生改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肠胃和肝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胃腺、肠胃绒毛和肝组织密度等都发生恶化,且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损伤越严重[28-29]。恢复投喂后,鱼体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提高,食物转化率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28]。饥饿5d处理组,肠道、肝、胃组织均能较快的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是饥饿10、15d处理组,饥饿时间较长,消化器官损伤较为严重,消化能力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29]。50d养殖试验后,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且随饥饿时间延长,体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

4 越冬

我国引进日本黄姑鱼后,主要在浙江南部、福建、广东等地推广养殖。在盐度22~27,pH 8.0~8.3,溶解氧≥5mg/L条件下,日本黄姑鱼(Ⅰ龄鱼)的生存极限水温为8~34 ℃;越冬的安全温度为10℃;摄食温度为10~32℃[30]。有学者研究表明,改变盐度、溶氧等养殖条件日本黄姑鱼致死高温为36.5℃[31],生存下限可低至5.5~6.0℃[32]。低温季节,网箱和池塘养殖水温无法得到保证,日本黄姑鱼过冬困难。浙江舟山等地养殖户,采用“当年放养,越冬前捕获”的短周期养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黄姑鱼过冬的压力。深水网箱养殖是应对冬天寒冷低温的另一途径,柴学军等[30]在南麂岛(表层温度常年高于8 ℃)进行深水网箱养殖试验,效果理想。

5 耗氧率与排氨率

日本黄姑鱼幼鱼耗氧率约为400 mg/(kg•h),排氨率约为15mg/(kg•h),高于一般鱼类,这与其高强度运动、水体盐度及pH有关。单因子变量法研究表明,日本黄姑鱼在水温26℃时,盐度13~39时耗氧率变化显著,盐 度 为26时最大[33]。pH对不同鱼的影响不同,Harris等[34]研究表明,鲍(Haliotis rubra)的耗氧率随pH值变化极显著,而日本黄姑鱼在pH 6~10耗氧率变化很少[33]。盐度和pH对水产动物排氨率影响的研究不多,日本黄姑鱼在盐度20,pH 8.0时排氨率最大,且显著受盐度和pH影响[33]。楼宝等[29]研究了日本黄姑鱼饥饿时耗氧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耗氧率逐渐降低,饥饿初期耗氧率下降较快,后缓慢下降。恢复投喂后,耗氧率开始迅速回升,短期之内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存在增高迹象。有研究表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鱼体体成分组成有很大的关系,相关机制尚未阐明。

6 病害

目前发现的日本黄姑鱼病害较少,主要是以弧菌为主的细菌性病和以寄生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 Brown)为主的寄生虫病[15]。养殖中一般采用预防为主,定期投放0.5×10-6~1.0×10-6的抗菌素,效果良好。

上一篇:商业银行授信及信贷管理信息化改革 下一篇:珠带鱼进化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