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

时间:2022-04-24 10:17:16

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目前,绿色信贷投放到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众多行业,这些行业注重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协调发展。而绿色信贷又对银行调整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

随着人们不断关注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金融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血液和调节剂,绿色金融的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到“十一五”末期,能源供应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源节约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取得实质进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金融企业既承担着促进绿色生态、绿色投资、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风险与商业利益的权衡博弈,以及商业模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眼下,“十一五”的五年规划即将结束,节能减排任务随着“十二五”的来临变得日益繁重。而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上,各家银行也在逐渐发力,瞄准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银行信贷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上已开展多项业务。主要是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

低碳经济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呈爆发式增长。世界银行统计,2006~2008年碳市场成交额连年翻番,2008年成交总额达1263亿美元,2012年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我国碳生产力水平低,去年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减排市场潜力大。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近年来,一些银行通过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在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为例,从2008年加入“赤道原则”之后就开始探索如何使得中国企业在CDM交易中得到环境资源最大化。2009年兴业银行成立了可持续中心机构,希望通过可持续组织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基金的发展。

同样,低碳经济也将给金融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最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低碳经济要求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低碳经济的产业形态、技术特征、成长规律,要求金融业在经营管理中注重协调可持续,增强社会责任,开发适合低碳企业和项目要求的评级授信和风险定价模型,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创新,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第二,低碳经济将带来金融业务结构的变化。低碳经济是对现有高碳发展模式的扬弃,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比过高的经济结构要转型。金融业务结构上要相应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加第三产业、节能环保行业融资比重。第三,低碳经济要求金融业创新风险控制方法。为了防范产品创新、信贷结构调整等可能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必须根据新的产品和业务运作特点,分析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低碳经济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创新人才队伍。

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加大创新力度

绿色金融,亦可称为可持续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即经营策略、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二是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绿色金融正在成为金融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碳金融体系和交易技术日臻完善、成熟,交易日臻活跃。与此同时,应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模式和绿色金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权、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创新。

尤其在中间业务方面,银行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可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可凭借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人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积极推动保理融资工具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排放权交易提供账户便利、研发支持和中介服务。积极推动民间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具有减排技术认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的发展。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资金投入。

带动产业升级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导向作用很重要。

在过去中国经济的几轮发展中,金融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投下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今天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保一系列矛盾。因此对历史投放的贷款要进行认真筛选,调整传统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管理层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严把信贷关,这也是在信贷政策方面进一步落实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对于银行来讲,肯定面临着信贷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要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而且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减排的巨大难度。我国工业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我国在减排目标实现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应该成为践行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排头兵”。银行信贷结构的一个重要调整要体现在行业投放上。目前,信贷投放已体现出对结构调整的关注。自去年开始,信贷投放对有些特别需要支持和关注的领域加大了投放力度,对某些产能过剩领域强调要压缩。

因此,信贷投放结构合理与否,关键是看信贷投向的领域是否符合目前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比如低碳、生物、清洁能源等新领域应该是信贷重点支持的行业。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目前,绿色信贷投放到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众多行业,这些行业注重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协调发展。而绿色信贷又对银行调接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另外,低碳产业发展应该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金融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主渠道,财政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据了解,我国财政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将注重培育市场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资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培育低碳企业,支持重大示范工程,形成低碳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此外,财政机制也要有所创新,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财政资金将由支持项目投资为主,转变为支持技术应用、提供消费补助为主,培育低碳产业的消费市场。同时,还要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作。

只有银行与企业通力合作,才能让绿色信贷之树常青,让产业升级加速。

上一篇:低碳时代中国企业的碳风险与机遇 下一篇: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危及中国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