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中国企业的碳风险与机遇

时间:2022-09-25 08:39:04

低碳时代中国企业的碳风险与机遇

欧盟一直主张从2013年起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必须满足发达国家要求的效率标准,而美国则主张以“大国减排”取代“发达国家减排”,并将在未来实施碳关税政策。国内低碳政策的实施和国际低碳政策的压力,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的碳风险。同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体,中国企业也将会迎来一些难得的机遇。

碳风险

国内政策下的管翻风险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约束性和激励性措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以钢铁行业为例,政府将“循环经济概念”与“环保门槛”设置为产业准入的重点标准,改变过去单纯以设备规模为淘汰标准的模式。2010年进一步提高钢铁等行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原则上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此外,还将制订分行业实施方案,将钢铁等行业2010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

国家也在考虑采取税收手段,如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开征碳税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能源成本的增加,冲击程度最大的就是煤炭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和电力行业,其他能源链下游的企业也必会承担相应的成本。

国内政策下的竞争风险

随着中国主动或被动地在市场、技术、标准、投融资方面不断推出的政策法规,将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监管手段建立起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市场竞争力都将受到考验。以电力行业为例,如采用清洁能源发电,就会比用煤发电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企业若被认为在碳资产管理政策、产品或程序上有疏忽,将在市场遭遇消费者的歧视;而抢先把低碳理念实施到日常运营中的企业,可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将是对企业商誉的重大挑战。

国际政策的强制藏排风险

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强制减排压力。欧盟于2009年1月正式将航空业纳入EUETS,自2012年开始对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规定CO2排放限额,对超出限额的公司收费。如果排放配额购买不足,就要承担每吨100欧元的罚款,而且罚款趋势会越来越高。这一法案执行后,拥有欧洲航线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将被迫进行碳配额交易,包括中国的33家航空公司。

欧洲航线占我国国内航空公司营业收入中一直占有较高比例。以中国国航为例,2009年年度报告显示,整个2009年欧洲航线的营业收入占到了全部营业收入的13.44%。中国的航空公司需要应对欧盟强制减排体系的压力。据计算,到2013年,民航业最高需支付额外费用26亿元美元,到2016年、2018年和202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为40亿、50亿与60亿美元。我国航空业因EU ETS的强制性措施而受到较大影响。

如果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前形成了与EU ETS类似的低碳体系,那么中国企业无法以“国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为由进行规避,而只能被动承受。它突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果国际航空业制定了统一减排的标准,将会推及国际海运、钢铁、水泥、冶金等行业。

在美国公布的《美国电力法案》草案中规定,只有那些在国内也采取了一定的减排政策、并对应的行业也有整体性的减排目标的国家和行业,才能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的高能耗行业,如钢铁、水泥等,想进入美国市场都须先进行强制减排。

国际低碳政策下的“边界措施”风险

中国企业所面对的更大的外在压力.是来自发达国家绿色贸易所采取的碳关税等“边界措施”。无论是美国通过的气候法案,还是正在讨论的电力草案,均毫无意外地出现了“边界措施”,即碳关税条款。根据《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美国可以向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要求国外进口的高碳产品购买一定“国际储备配额”。而电力草案则要求,如果与美国的高能耗行业存在竞争的国家到2025年仍没有相关的能效或减排要求,则美国开始对相关产品的进口征收边境调节税。从现在来看,最终碳关税成为美国气候法案的一部分或成定局。

目前出口企业购买“国际储备配额”作为边界措施还没有实施的先例,WTO的规则中也没有明确的条款。因此,以碳关税为代表的边界措施或许将成为中国企业外在压力的最大来源之一。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钢铁进口量30%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而铝制品则超过1/3来自中国。据计算,若征收6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使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2.6%,其中,玻璃制造业和化肥业出口下降的比例较大,在30美元,吨碳的情况下,将下降3.65%和3.29%,在60美元,吨碳的情况下,将下降6.35%和5.89%。

我国的高碳产业受美国碳关税的冲击将较为显著。美国有学者还提出,根据中国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制定不同的方案,以鼓励那些减排积极的企业。上海宝钢这样产能大、生产效率好的钢铁企业能自动列入“绿色进口商”目录,但前提是接受美国海关的碳盘查,而其他的钢铁企业可能要接受苛刻的准人标准。“碳边界措施”将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国际低碳政策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风险

大型跨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正在成为挡在中国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新门槛。跨国企业会逐渐使用本国的商业排放标准来要求供应商,以沃尔玛为例。它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对相关产品加注碳标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目前,沃尔玛采取的措施只是针对出口商品,出口境外的沃尔玛供货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虽然在中国境内还没有推出碳标签,国内沃尔玛超市的上架产品暂时没有相关要求,但从趋势来看,中国境内的供应商也面临着被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始终难以形成超额利润的积累,规模“大而不强”。如我国的钢铁行业平均利润只有3.28%,家电、IT、纺织品这些行业的利润率分别在3%~5%、4%和3.7%左右。由于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沃尔玛效应”使下游制成品价格不断压低,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在产品上进行碳标签等措施将在未来将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

碳机遇

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兴起

未来经济竞争是低碳技术的竞争,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抓住一些新兴的领域、新兴的产业超前做出部署,就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

低碳技术的开发涉及电力、交通、建

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等。

目前,中国以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形态已近跃入视野,作为“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和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角色,如何形成完整而持续的产业发展形态成为决策层战略议题,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国家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进行产业化应用。

企业应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进行必要的战略投资,开发利用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抢占低碳经济的商机,赢得企业的发展。

消费模式向低碳转型,绿色消费需要增加,推动了高附加值的低碳、绿色产业的和新型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例如,上海世邦集团把企业研发方向果断地转向了新型环保设备上,实现了传统破碎机、磨粉机和制砂机制造模式的环保节能技术升级,公司研制的液压颚式破碎机,液压反击式破碎机、液压圆锥破碎机、新型液压制砂机、MTW欧版梯形磨粉机等均是环保节能技术的结晶;我国山东长星集团则实现了从造纸机械制造商到风电设备供应者的角色转变。

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晨

企业自身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最终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参与新兴产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碳交易市场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幅降低能源成本并获得―定收益。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以及再激励性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所催生的碳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机遇。如标致雪铁龙集团日前宣布斥资3亿欧元研制新一代小排量汽油发动机、积极开发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减排温室气体以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如果企业能够采取主动措施,打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以及绿色营销手段,跟随并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及时发现新市场并占领制高点,就能够获得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上一篇:从ECFA看中韩FTA进程 下一篇: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