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时间:2022-04-24 04:33:27

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

一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即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二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数学课中,如何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平行线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起欣赏,当可移动平行线呈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未知的知识了!我适时地提出:“你们想问平行线什么呢?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数学之中,也就是“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理解佳境。

三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表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很高的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四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理解和思考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应用数学的地方。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数学,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谈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