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承载着现在和未来

时间:2022-10-27 09:57:49

教育承载着现在和未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类学校都在探究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以及家校共管这三方面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质量 有效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3-01

钱学森曾对总理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担心的问题,确实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教育变得肤浅、功利,甚至迷失了方向。因此,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也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贡献。正如一位教授所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那么,如何使教改执行得更彻底,这就需要提高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狠抓课堂教学,树立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赢”在课堂上。课堂教学,即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课堂上学生的“学”。所以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自主构建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的同时还要备“学”。备教:我们都知道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相结合,从而寻求适合学生适应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备学:备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转化成接受新知识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内容应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当然,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同时,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狠抓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 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普遍走入课堂。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黑板、粉笔的使用贯穿整个课堂,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必然。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首首悠扬的乐曲,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比传统教学更直观、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要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课件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操作、质疑。这既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思维活动的乐趣、收获知识的喜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书记强调的和谐,同样适用于家校之间的和谐。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家庭与学校之间达成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而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校不补课了,这时许多家长对学校产生了误解,认为是学校对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这使得刚实施的新课改造成了家校之间的矛盾。那么要长久、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理念,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所以必须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便于家校的管理衔接,我们建立了校信通,及时告知家长孩子的作息时间、反映孩子的在校情况、孩子放学后应完成的学业任务,这就给一些不知所措的家长一个管理孩子的助手。一旦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可以随时通过校信通网络平台传递信息给老师,共同沟通解决的方法。必要时我们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同时也将家长请进课堂,了解孩子的听课情况,这样可以使家长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通过家校的共同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当下,我们的教育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教育会出现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下一篇:浅谈中学民间美术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