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研究

时间:2022-04-23 03:26:25

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研究

摘要:“三公经费”既事关国家财政支出问题,又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议题,用好“三公经费”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社会福利,降低行政成本,因此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三公经费” 支出管理 加强

我国“三公经费”规模较大,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达到79.69亿元,在省本级中,2012年北京超过10亿元达到10.1亿元,上海也达到9.59亿元。由此可见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势在必行。实际上,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度,“三公经费”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而按照《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根据国务院工作按排,市县一级政府“三公经费”将在2015年之前全面公开,一个管理完善、规范的“三公经费”支出体系将在多方的努力下逐步构建,对经费节约形成有效的支撑。

一、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现实背景

当前,我国“三公经费”总额、比例都相对较高,部分地区公务消费等引起社会不满,如何加强管理,成为政府、社会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国家有要求

全国两会后,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提出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采取了诸多积极的举措,如通过控制预算增长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等,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并且,这种经费压缩在中央本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4月公布的年度“三公经费”预算中,其占财政拨款预算比重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公务接待下降4.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央敢于对“三公经费”支出,对于地方特别是县一级而言,必须严格贯彻落实重要的要求,以中央部委为表率,制定出“三公经费”控制方案,推动财政资金节约。

(二)发展有需要

当前,地方特别是县一级财政资金紧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重过高,审计署数据显示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60%,导致财政收入不稳定。同时,县一级财政对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过高,同样是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审计的54个县当中,上级转移支付金额达到738.1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50%达到49.39%,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更是超过60%达到61.66%。表明县一级政府的财政实力较弱,大量的县级政府高负债运行,审计署数据显示,2010年底,债务率高于100%的县达到99个,借新还旧债率超过20%的县达到20个,在如此大的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必须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投入到民生保障当中。

(三)社会有期盼

当前,我国居民对社会发展期望越来越大,《社会心态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资料显示,2011、2012年对生活状况倾向于满意的分别仅47%、44.7%,而《2011全国百强县居民满意度调查报告》资料显示,全国百强县政府服务满意度仅72.47,表明政府服务离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只有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服务,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不规范的问题,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提升了“三公经费”管理水平,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改革以及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又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指导,更好的规范了“三公经费”会计核算,但总体来看,目前“三公经费”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表现在预算支出管理不到位,权利寻租尚未杜绝。

(一)预算支出管理不到位

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在“三公经费”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单位“三公经费”支出都需要经过国库支付中心的审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预算的执行。但从实践来看,国库支付中心无法对“三公经费”消费情况进行全面的、实时的监督,从而导致存在预算支出管理不到位的情形。2012年审计署审计结果表明,54个被审计的县中,2011年财政报表少反映收入、支出分别达到83.29亿元、44.50亿元,虚列支出达到66.56亿元。

(二)经费支出控制不严密

目前对“三公经费”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总量上,总量规模没有超标就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这种总量控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首先,从“三公经费”标准来看,目前国内公务接待尚无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标准,出国公费开支的标准则已执行十余年,已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需要调整,无法有效约束当前的公费消费行为。其次,从“三公经费”口径来看,各地特别是县一级单位在预算编制当中,一般用“一般业务费”科目包含了公费出国、公务接待等费用,对于“三公经费”的核算范围存在边界性的问题尚待明确。

(三)权利寻租尚未杜绝

由于国家对“三公经费”的支出范围、支出总量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部分地区领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积极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规避。如在公务接待活动中,与接待单位合作将单次金额较大的接待活动细化为二次甚至三次以确保“达标”;在公车购买中利用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购买,再采取借用的方式获得车辆的使用权;在出境公务活动中,以携带翻译、助理等名目公费出国旅游等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违反“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

三、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针对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三管齐下”,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管等多方面形成合力,确保“三公经费”支出合法合规。

(一)制定完善的“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首先,要明确“三公经费”支出范围,在实践中,要通过列举的方式全面的描述“三公经费”核报的范围,特别是对于一些边界性的支出要予以明确,避免“打球”等问题的产生。其次,要明确“三公经费”标准,除严格贯彻执行当前公务用车标准外,对于公款接待、公款出国的标准也要予以明确,并根据物价变动、汇率变动动态予以调整,使这些标准既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又不会形成浪费。再次,要明确“三公经费”规模,这种规模包括总量规模和比例规模,总量规模即“三公经费”总支出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而比例规模则可以从总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等方面进行考量,确保“三公经费”支出不会成为财政负担。

(二)积极落实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管理

首先,要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契机,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单位拓展,实现集中支付的全覆盖,便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其次,要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加强预算支出动态监测,要利用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数据资料,开发出信息化管理软件,将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一旦实际值达到预算值一定的比重则启动智能预警,向经费支出单位进行信息反馈,以督促其强化支出控制。再次,要积极推动县级政府“三公经费”网上公示制度的尽快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推进“三公经费”预算公示,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真实、准确的向社会公示“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对支出与预算不符合之处、支出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

(三)强化外部监管推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得到执行

首先,要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审计部门要通过与国库支付中心合作,定期不定期的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特别要突出对经费超标单位、支出规模大的单位、上一年度违规支出单位的审查,并客观公正的提出审计意见。其次,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执法作用,对违规使用“三公经费”单位进行审查,甚至约谈单位负责人乃至于立案侦查,以保障“三公经费”管理的严肃性。再次,要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要在充分发挥微博等网络工具作用的同时,建立专门的“三公经费”监督渠道,如设立专门的投诉网站,便于公众监督,提高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齐新.浅谈“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

[2]姜秀敏,秦龙.制度建设:“三公消费”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行政成本理论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

[3]丁爱霞.“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13

[4]陈振华.财政视角下三公经费治理分析[J].财经界,2013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利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下一篇: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