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哲理性初探

时间:2022-04-23 12:03:11

中华武术哲理性初探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本文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武术教学经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了中华武术的哲理性,包括:中华武术文化向人们展现出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中华武术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和谐的人生观(以和为贵是中华武术的主旨、中庸之道是中华武术的追求)、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了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爱国主义精神,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国人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最终通过武术练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哲理性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并最终能够沉淀下来成为具有民族精神与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存在着深刻的哲理性,并对国人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中华武术文化向人们展现出一种积极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和最基本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自然得出的,中国历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时时变化,时时创新的,而人们为适应这种变化也是需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激励着国人不断的奋斗与进步,这一观点与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并通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两者不断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逐渐形成。

我国自古就有“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武术的练习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习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不断挑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人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领悟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习武的初衷不是为了掌握招式与套路,而是要通过武术的练习达到强身分体、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达到以上境界是需要习武者几年甚至几十年不间断的练习,这不仅要求习武者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即天资,更重要的是习武者必须要拥有可以克服环境、身体以及内心的一系列问题的超强的意志力与极强的心理素质才可以完成的,这也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相得益彰,给国人传递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同时也为国人积极的世界观的形成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中华武术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和谐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的形成是直接受世界观影响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和谐,从我国汉语文化中的很多成语就可以看的出来,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及家合万事兴的俗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和为贵已经逐渐成为了国人的处事标准与行为准则,而“和”在中华武术中也有体现。中国武术很多拳种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都本着“和”的理念,刘奇兰在其拳论摘要中写到“形意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形意拳是中和之体,万物皆涵育于其中矣”。这一理念在太极拳中有着近乎极致的体现,太极拳讲究“形开气合,形合气开,形开气开,形合气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在推手时要“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以顺避害,以迂为直;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等,太极拳的练习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人的处事原则,因此,习武不仅是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通过武术练习这个对人们身心磨练的过程,让人们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感悟,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是中华武术的追求。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而当今社会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代人或许会理解中庸之道为,保持中立,没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中庸之道最初被提出据说是要求人们处理人际关系要厚道,必得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个人得失的广阔胸怀。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武术大家用尽毕生精力与心血精研武术,他们往往为人和善,与世无争,毕生坚持“中和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也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三、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了一种崇高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万物价值的判断标准。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对家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家,而我们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大家,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国家的荣辱将直接影响所有国人的荣辱与命运。而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武术也同样把爱国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中国近代史中几个有名的人物就将这一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英雄霍元甲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当年的精武会就将铸造强毅之国民作为其引导思想,向人们传递通过练习武术保家卫国的伟大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敏卿,魏新换.浅谈武术运动推向世界的意义[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2] 张力.形式美与技击美的辨证统一——试论中国武术美学的发展方向[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04).

[3] 栗胜夫,寇建民,姚伟华.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01).

[4] 刘勇,吕新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拓展体育办学途径——阜阳师院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上一篇:管窥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前沿问题及应对 下一篇:健美操项目中竞技健美操加入奥运会的必要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