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子含意的答题突破口

时间:2022-04-23 10:34:47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子含意的答题突破口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理解句子含意题的考查呈现较大比重,尤其是江苏高考,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考。2012年《邮差先生》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2014年《安娜之死》第15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2015年《比邻而居》第15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虽说近两年是探究意蕴题,但本质上还是要从分析句子的含意入手。

可是对于这类题目,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单纯地进行赏析,要么仅仅写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而许多资料在讲解句子含意题的解答方法时,一般也只会分为表层意义、隐喻或哲理意义、以及言外之意,这样讲固然有些道理,但究竟怎样去分析其中的隐喻或哲理意义,似乎没有明确说明,笔者这里提供几个探寻句子含意的突破口,希望对此类题型能有所帮助。

一、关键词

需要理解含意的那句话里面一般会有一两个意义较为复杂或者丰富的词语,如果能把这一两个词语的意义弄清楚,那么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显而易见了。如:

2014年全国大纲卷《听雨》第15题(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不难发现,“晴朗”是本句的关键词,表面上说的就是连遇阴雨,天气不晴朗,再结合本段内容,作者当时正处于时期,诸事不顺,心情很糟糕,心里也在下着雨,因此答案可以确定为:“正是连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关键词仍然是“天气”,一方面文中两次出现“小城的阳光”照在邮差先生花白的头发上,说明阳光明媚,天气晴好,另一方面文中邮差的“尊贵又从容”,“真想大声哼唱小曲”,都说明邮差先生内心非常惬意,所以答案为:“写小城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借说天气,表达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

二、问原因

如果考查的一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词语,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句很直白的话,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能揭示出说这句话的原因,那么其含义也就明显了。如:

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第14题,“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这是东坛井街坊邻居的一句很直白的话,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但作者之所以这样转述邻里人的惋惜之语,首先想侧面告诉我们陈皮匠的不同常人的一面――有文化却去修鞋,另外就是通过邻里人的评价正面表现邻里人对陈皮匠后来的所作所为的不理解,于是参考答案为:“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从这句话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因为“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何容就“喜爱北平”呢?文中表述,何容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由此可以看出何容与这个时代有些不相融,但好在还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所以答案可为:“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三、析手法

有时那句话使用了某种手法,如果能说出其手法,并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那么这句话的含意自然也就表露出来了。如:

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第20题(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生动形象地说明草堂诗的优美、奇异,以及作者对草堂诗的赞美喜爱之情,因此答案可以组织为:“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2014年安徽卷《独木舟之道》第12题(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这句话前半句用了比喻,后半句用了类比,生动地表现“独木舟在人的手下服服帖帖”的程度,说明人舟在此时已经融为一体,答案为:“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以上三种即为理解句子含意题的较为有效的突破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试题并不是仅仅从一个突破口切入,往往综合运用两个或者三个突破口,多角度探究句子含意。如:

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第15题,“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这道题就必须要综合运用析手法、关键词和问原因三种方法,首先这是把安娜从追求光明幸福到发现社会罪恶直到最终死去这样的一生比喻成“蜡烛”从明亮到昏暗并最终熄灭的过程,然后从“更加明亮地闪烁”、“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几个关键词看出安娜临死前的意识状态变化,最后探究作者对于安娜之死如此委婉表述的背后流露出的情感缘由,即可得出如下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当然,对于现代文阅读,解读文本是根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如果能从这三个突破口去思考句子的含意,或许能更快捷有效些,至少以后对于这类题我们有了可靠的抓手。

陈正祥,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上一篇:让周记在作文教学中绽放美丽 下一篇:变式教学策略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