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读出“语文味”

时间:2022-04-22 05:51:25

教学生读出“语文味”

〔摘 要〕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致入“味”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一些研究显示,有80%多的阅读课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在5分钟以上。尽管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有保障,但朗读学习的成效,即朗读的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学段 学生 语文味 朗读 提高

一、激发兴趣,增加朗读趣味,在乐趣中动情朗读,读出“语文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他们对待事物的兴趣还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对待语文学习犹为重要的---朗读这一枯燥的学习活动更是无法保持浓厚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入手,注重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维持和拓展,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创设竞争情境朗读。阅读教学中,除了创设交流情境外,也应常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在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之后,我便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注意读出一咏三叹的效果,读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爱,接着让全班分小组赛读,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赛,最后又请大家选两名胆子小,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书的学生朗读。比赛完毕,又让全班同学评选优胜者,并进行表彰或发给奖品。这样,通过创设“让全班同学当评委”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2、借助多种媒体朗读。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文本而言,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更简单有效。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3、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朗读。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 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然后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再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专门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最后重点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朗读之中,“谁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我们一起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这个片断中,我独具匠心地抓住这段话,引导学生理解“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感受把“和颜悦色”解释得形象而具体,形象地领悟了“和颜悦色”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理解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语文味”浓浓。

二、细读文本,提升朗读能力,于领悟时动情朗读,读出“语文味”

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还是这篇课文,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觉得这种读书虽“琅琅”,但是缺少一定的“语文味”,很机械,收效甚微。那位老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圆明园辉煌的过去”那部分文,并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学生读完之后,师指名学生读,在两三个学生读得不理想之后,师没作指导,只是单调地重复:谁能用更欢快、深情、激动的语气再读读课文?“再喜爱一点!”“更欢快一些!”她让学生时而个人读,时而全班读,时而小组读,时而男女生赛读。虽然,此时的课堂上读书声此起彼伏,但她把朗读形式机械地堆积在一起,没有让学生经历朗读层次递进、情感升华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只能停留于表面。这样的读便是“假读”,更是“死读”。 我认为,此老师的做法并不可取。作为语文老师,要想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能一味机械地听哪个学生读,把哪个字音长,哪个字重读告诉学生,弄得整个班级学生朗读起来摇头晃脑、装腔作势,而不知所读为何?“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以读代讲,丰富朗读层次,在品味中有效朗读,读出“语文味”

记得教育专家说过,有很多语言质朴,平凡中包含深情的文章,教师千万不要多讲,只要用心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领悟,使自己的情感一次次和作者发生共鸣。上了《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后,我也深有感触。

1、初读,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我抛给他们的问题来朗读:老人和海鸥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请找出相关词句。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针对性,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也通过朗读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十多年了,老人每天都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基础好的同学还找到了很多相关的语句。让学生了解到了老人和海鸥的情感后,文章的中心一下就浮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为下一个层次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2、再读,和文中主人公“亲密接触”。文中的老人形象虽然浮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但如何使老人的形象等更丰满,更深入人心呢?我让学生找文中写了老人和海鸥的哪些事情,在学生找到老人“喂海鸥”后,引导学生感受老人娴熟的喂养动作以及海鸥通人性的举动,从而了解这句话:“老人这样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多年了,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在学生找到“唤海鸥”这件事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老人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样,了解它们每个的特征,给它们取了亲切的小名。再让学生领会:“老人这样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多年了,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训练,老人的形象在他们的眼前渐渐丰满起来,越读越带劲,越读越动情。

3、三读,情感的升华。在了解到了老人的生平和海鸥的情感后,老人的去世,成千上万只海鸥来送行的举动那可真是震撼人心,此时可真是“以读代讲”,我们老师不用更多的语言,只要留下时间让学生动情地读,就能使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产生交融。再配上深沉的音乐,学生的读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至。尽管,我没有融入过多的分析,尽管,我没有过多地指导朗读技巧,可是学生那发自肺腑的动情朗读让我感动不已,有好多学生都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我很享受这一刻。

曾记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出“语文味”,而且要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通过高效的朗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上一篇:莜面村的边缘玩法 下一篇: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督导入手,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