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

时间:2022-04-22 03:16:51

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

(在充分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师:现在请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看谁能提出大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

(一会儿,一名叫黄菲飞的女生站起来)

生1(不慌不忙地):我有三个问题不太清楚。

师(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你说。

生1:课文第2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第5自然段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作者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会不会被敌人发现呢?

师(一愣):你很会提问题!(目光转向其他学生)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学生们埋头看起书来,都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生2:“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师:噢,这是你的理解。黄菲飞,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1(摇头):不满意。

生3: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师(欣赏地):真聪明!黄菲飞,你满意吗?

生1(点点头):我满意。

(教师暗出了一口气)

生1:老师,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一人,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友呢?

(听课教师中传来赞叹声)

师:好,有水平!你们谁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听课者也都在默默地思考)

生4(举起手):老师,我知道。因为周围有茅草,“我们”周围没有。

生1(忍不住反驳道):不对,课文第2自然段讲“我们”都伏在茅草丛里。

(教室里又安静下来,半天没人举手)

师(轻轻地):你们联系风想一想看。

生5(兴奋地):噢,我知道了。可能趴在下风,“我们”趴在上风,火往下风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

(掌声)

师(转向生1):你满意吗?

生1(高兴地):我满意了。

生1:我的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第9自然段写道:“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被烧死的呢?

(语毕,听课者的脸上都出现了兴奋的神色)

师(大吃一惊):同学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出来的同学就可以做黄菲飞的老师。

(学生们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站在讲台上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扫视大家,静静等待)

生6(迫不及待):老师,因为战友们看到火在燃烧,知道牺牲了,所以都喊起了“为同志报仇!”的口号。

生1(毫不客气地):火烧着了,怎么就知道烧的一定是呢?你的回答我不满意。

生7:是“我”看到后告诉战友们的。

生8(同桌):“我”潜伏着怎么告诉呢?这不是违反纪律吗?

生9: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我”先喊出了“为同志报仇”,大家听了知道是牺牲了,所以漫山遍野响起了这口号声。

(“哗……”学生们、听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

[反思]

《我的战友》一文再现了50多年前在朝鲜战争中发生的那场惨烈的战斗。尽管教材和参考书对当时的情景阐述得比较详细,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旺盛的。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有可能让人意料不到。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或压制,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摸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要给足时间,不怕被问倒。在上述案例里,教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从课文中获得了启示,产生了悟性,发现了课文中的种种疑点而不断向作者发出咨询,在咨询中不断发现作者的回答,从作者的回答中又发现新的疑点,于是又作新的咨询。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和课文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沟通,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这样不断地被唤醒。长期坚持如此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岔河中心小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动手做(底和高)”教学设计 下一篇:氧化还原反应考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