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探讨

时间:2022-04-22 02:22:44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支持和不竭的动力,农村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的革新,软硬件设施更加的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仍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给城镇化的深入发展造成了阻碍,还给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将从一定的角度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为相关的读者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教育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7-0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三农”问题的地位及作用更加的突出,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农村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造成了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也由于学校的撤并引起了更加突出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切实的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为“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

在城乡人口结构不断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布局结构以及规划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有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小学的数量急剧的缩减,特别是农村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初中学校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但农村却是导致变化的主体构成。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的路途更加的遥远,很多非寄宿的学生起早时间被大大的提前,甚至部分学生需要在上学路途上耗费大量的时间。

1.2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农村开展集中办学之后,学生上学乘坐交通工具的可能性被大大的提高。部分偏远的农村可能教学资金相对的缺乏,道路的状况也十分的恶劣,车况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很难以有效的管理力度维持良好的交通状况,难以规避交通违法情况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出行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我国的有关数据表明,虽然我国的校园接送车辆数量庞大,然而达到我国相关标准以及要求的车辆比例并不大。

1.3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到位

在学校不断撤并的情况下,相比于城镇,农村寄宿生的增长数量更加明显,部分偏远的缺乏办学资金的寄宿制学校常常缺少生活管理人员,有限的床铺的数量也难以满足剧增的寄宿学生的要求,食堂的条件相当的恶劣,学生身体成长需要的营养跟不上,基本的生活设施建设不到位,厕所不仅相对的简陋,而且数量还严重的不足,另外,澡堂的数量和条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防暑以及取暖的基本要求难以达到。

1.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留守儿童以及随迁子女大大增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解决留守问题时制度方面不足为虑,应该通过关爱的加强引导其形成健康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解决随迁子女的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充分的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不受侵犯,使其在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享受与城镇儿童同样的待遇。其次,随着大城市中随迁子女的增多,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稀缺,势必给中高考的形势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涉及的相关的利益群体受利益的驱使必将产生更多的诉求,这就给问题的完满解决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2.城镇化背景下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2.1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

我国的财政部门应该适当的调整农村教育经费的承担比例,投入更大的力度支持以及发展农村教育。首先,税费改革给农村的教育费附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有关的财政部门应该积极的承担产生的缺口,努力的维持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除此以外,要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适当的增加专项性转移支付,避免因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促进农村教育的深入发展。

2.2进行财政预算管理

对于转移支付的资金,应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以及安排更加便利、高效,将每一分钱用到实处。除此以外,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断的强化农村教育经费的检查以及监督,真正的落实各项经费的支出,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以及安排过程中,应该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严密的监督,以达到有关的标准以及范围的要求,减少资金被截留以及挪用的状况,杜绝农村教育腐败情况的发生。

2.3不断完善师资调节制度

要发展农村教育,就要重视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全面的保障农村教师的待遇,合理的分配工资薪酬,不断的改善其生活以及工作的环境,并通过适当的优惠政策以及奖励机制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工作态度更加的端正。对于部分贫困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要通过特殊的津贴政策吸引更加优秀的教师,同时不断的建立健全职业准入制度,提高任职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技能。除此以外,要加强继续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升教师的素质。

3.总结

总而言之,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不断地推进农村教育的深入发展,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充分利用,培养更多的具有更高人文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达到为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的目的。为此,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制度,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投入更多的教育资金,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地更新办学理念,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6):22-24.

[2]陈超.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166-167.

[3]李建永.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的若干困境和选择[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0):162-162.

作者简介:

王梓(199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层次分析法在教材选择中的应用 下一篇:将素质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