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探析

时间:2022-04-22 02:14:02

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探析

摘要: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职能之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将从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72-03

自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历经两次大学革命,大学的职能从当初单一的教学职能发展到目前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代表高等教育的大学日益走向当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在与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持续互动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总体上来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首先,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出大批各种层次以及各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263所,其中部委院校111所,地方所属所管院校215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95.1%。[1]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中大部分也流向了所在区域的企业当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高校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2]近几年来,地方高等院校通过承担区域企业课题,开发出一系列科研成果,或交予企业使用,或通过建立一定的科技转让机构,有偿转让给企业使用,提升了企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企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为企业的快速占领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含量都在70%以上。[3]在产品科技增加方面,高等教育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几乎目前世界所有重大科技、重大发明的产生,都有高等教育参与其中。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物质资源。高等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区域当中,其发展离不开各种物质资源的支持,在我国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财政资源的支持。而一个地方的财政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的多少,进而影响到地方财政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程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纳了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很难想象到一个大学在就业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持续的发展。

基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应当与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这也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及其转移与世界经济中心及其转移的规律相一致。在这里,协调发展并不等同于指两者的同步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超前或者稍落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产生不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来说,高等教育应该稍微超前区域经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科学研究的规律所决定。

二、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针对国内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现状,国内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如杨甜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陕西省高校服务于陕西省区域经济的现状;韩晓琴研究了内蒙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邵维维研究了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唐敏研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等等。

在研究中可以看到,我国不少高校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未能充分服务区域经济。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各层次比例还没有达到较为合理的比例,研究生的规模较小,人数远远低于本、专科的人数,这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协调;本、专科生的比例不合理,本科生的规模大大超于专科生的规模。此外,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根据麦可思对2008届本科生生源地与工作所在地的调查研究中陕西流失的人才逐年上升,2008年也有60%以上的人才流失率。[4]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和人才大量流失,说明高校培养的人才未能充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科技成果显著,但是科技转化率相对较低。根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是稳定增长的,大概是以20%的比例增长,每年投入达4600多亿元,取得的科技成果也非常显著,达3万多项。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容乐观。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就指出,当前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左右,能够进入产业化的才不到5%,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0%,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5]陕西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要偏低。科技转化率低,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说明高校对区域经济的科技支持乏力。

同时,在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国内有部分在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较早的高校,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大学取得明显的成效,如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浙江大学立足浙江省,已建立了一套校地“一体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山东大学与地方正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全面服务的协议,在政府各部门、大型企业高校的推动下,各向工作正在稳步的推进。

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辽宁等18个省份,发展失调的有陕西、黑龙江、吉林、山东等13个省份。[6]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特色,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论在程度、水平和效果方面,普遍相对中西部地区要做得好,形成明显的“版块”差异。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显然没有充分发挥。

三、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调发展,高校不能很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这里以失调发展的陕西省为例,一方面在陕西省地高等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其次是专科生,本科生所占的比例最大。但是按照有关专家的预测,我国本专科合理比率应该是1∶1或1∶1.5。[7]而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宝塔形或者梯形,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人才培养结构容易造成与社会发展失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合理。许多地方高校是伴随上世纪90年高校合并风潮时由地方专科院校甚至是中专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低,为了抢占生源而盲目开设一些热门学科、热门专业,而这些新开的这些学科、专业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影响了高校原本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发展。而这些热门学科与专业的大量开设,致使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大超过区域经济发展对这种人才的需要,而一些实际需要的人才却存在很大的缺口,以至于高校学生毕业立马就面临失业。一句话,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脱节。

其次,是缺乏比较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在科研选题方面,很多科研项目立项方面都是围绕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而较少的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高校科研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在结果评价方面,往往以论文、专著的数量为指标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忽略了其科研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转化应用及其效益;在科学研究成果转移时,缺乏专门负责成果转移的机构,缺乏科研成果进行进一步实验的科研资金,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数据库中,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少发挥出来。这样的科研及科研成果转换环境下,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的技术支撑、产业升级、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将是微弱的。

最后,是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区域内经济水平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区域内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往往都是以利益相挂钩,由于科研及其成果转化都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企业对科研投入时也往往更加慎重。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科研成果转移过程中关键的中试环节,造成许多可能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因缺乏科研经费而在中试环节终止,科研成果也难以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在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应该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使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以及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呈现梯形结构,确保高等教育在各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保持协调。具体到我国地方区域,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地依据区域经济在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引导区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要严格控制地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引导地方专科院校基于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服务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学科、专业,实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构的相互适应性。

2.在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方面,一方面高校要拓宽科研资金筹集渠道,不能单纯地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可以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比如企业以专项资助的方式补充学校的财力资源、优秀企业家和校友通过回赠的方式补充学校的财力资源等来充实学校的科研资源,保证高校的科学研究不因科研资金缺乏而无力或者中断一些可能产能巨大效益的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现有的科研机制及科研成果转移机制。在科研选题方面,要密切联系区域内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现实需要,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管理难题、融资难题、市场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作为科研选题,进行科研攻关,促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大企业顺利转型。在此,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协商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定期召开会议,其目的在于让高校及时了解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以便高校组织科研力量展开攻关研究。同时,让企业了解到高校目前的科研进展状况、已取得的若干科研成果,以便企业迅速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科研成果转移方面,双方应协商建立起专门负责科研成果商业价值评估、成果转移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科研成果应用、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等问题。

3.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在在人才交流上,高校可以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聘用一些企业的技术骨干、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环节,把产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对现实产业、技术发展、管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升学生对现实经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的感悟能力;高校可以遴选一批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企业的发展。

4.对于一些研究型大学,应当创造条件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创建一批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主要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功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注重提升研究与发展的质量,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以跨学科研究中心、衍生企业、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创业型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融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大学。[8]在具体的转型方式上,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新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战略构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收并进行创新。

5.围绕高校聚集的地区,可以兴建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或者科技园区,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在这方面,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技城、北京中关村、陕西杨凌农业科技城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有条件的区域要通过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这一平台的建设及其管理来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荣,和丽芬.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党史博采,2011,(08).

[2][3][4][6]杨甜,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06).

[5]张舵,陈钢,蔡玉高.我国半数科技成果沦为“展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N].经济参考报,2011-1-19.

[7]李严.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J].株洲工学院学报,1995(7):23.

[8]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作者简介:尚涛(1987-),男,陕西咸阳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