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

时间:2022-04-22 08:50:56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将研究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

研究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文章结合“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展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实践;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35―04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大学的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节,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倚重于知识传承,把知识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主题,而研究性教学方法是探讨的热点之一。

一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是将研究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几种用法:①科学研究;②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③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的界定,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是基于研究的教学,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见,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工业化和社会民主化的发展,约翰•杜威所倡导的“渐进教育”理念几乎成了当时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术语,它是高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发现为基础的教育,它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做”中学习,教学过程包括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五个环节。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美韩日等国得到大规模倡导,其中最著名的倡导者是布鲁纳,他认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1959年他发表了《教育过程》,率先倡导“发现法”,即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方法,把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发现和创造能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1961年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使得研究性教学方法更便于操作。[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其核心要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已基本成为共识。

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等10项策略。[2]从而拉开了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欧洲各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根据各国具体国情,也纷纷采取措施,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以改进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2005年1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由此我们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我国研究型大学,近几年来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如清华大学围绕创建研究型教学体系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在国内高校首次推出“新生研讨课”,在高年级陆续开设教授主持的专题研讨课;[3]山西大学以“三学期制”改革为制度平台,带动研究性教学的全面拓展;[4]等等,不一而论。这些丰富了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由此看来,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由于大学间教学和管理体制的差异性及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情境性,探索和构建符合本校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或模式就成为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大学本科阶段,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占较大的比重,课堂教学不仅是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必须抓好理论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为学生创新提供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本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主要关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教学。

1 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的入门性学科基础课程,学时数少(24学时),但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而且都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考虑到《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程是指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此,我们以“教育技术是什么、学什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本专业的专业优势”为逻辑线索,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历程、知道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实状况、体会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优势,以学习专题研究为导向,小组协作学习与自我导向学习方式为主,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工具与平台,有效地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2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教育技术学导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师生共同讨论提出研究的选题范围确定研究问题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展示研究成果评价总结与反思。

(1) 研究专题的选择

研究专题的选择是成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个关键而且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学生是大一新生,对教育技术学学科不了解,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是: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什么?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优势以及我们学校本专业的优势在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因此研究专题围绕“教育技术是什么、学什么、可以做什么和本专业的专业优势”为逻辑线索,既注重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同时结合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题目;又能结合让学生知道本专业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等让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题目。研究性专题的最终确定是师生共同协商和讨论的结果。主要选题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使用调查、班级博客的构建与管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设与就业分析、本科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专业发展生涯规划与创业计划等。

(2) 研究实施过程

研究实施过程是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的过程,是研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与学生适当的启发及引导。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研究,不了解研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开展专题研究(如问卷调查的设计、数据分析,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小组的形成主要是采取自愿的原则,一般4到5人一组,每组选一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刚开始小组成员之间协作性不是很强,有的是组长一人包揽,有的是将一选题分成若干部分但各部分之间却没有内在的联系。为了确保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要求每个小组在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方案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细化到每个组员身上(谁完成哪一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如何联结等),从而确保专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为了确保研究性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需要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交流工具,例如我们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定期展开讨论,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利用Blog记录小组的研究历程;利用BBS和电子邮件进行各种形式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另外,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学生利用“概念地图”这一工具来制定个人和小组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路径、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展示研究成果。

(3) 成果展示与评价

成果展示与评价是研究性教学成果的收获阶段,是学生分享成功、强化自信的阶段。研究性教学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论文、15分钟的主题汇报和一份学习心得。每个小组的15分钟主题汇报不仅展示了小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小组之间取长补短。例如,“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及就业情况的调查”小组,通过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掌握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展望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再如“班级博客的构建与管理”小组,既通过班级博客展示了班级和大学生活的风采,在管理过程中又对博客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专业发展生涯规划与创业计划”小组,通过调研和访谈,既展现了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优势,又为今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也间接地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等等,不一而足。成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小组主题汇报的基础上,其他小组可以借鉴他们的优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小组的研究成果。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不要苛求学生的研究成果,更应注重其研究过程,即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研究性教学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研究、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答案或解决方法、将应用知识转化为提高能力的过程。另外,由教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参与研究专题的态度;②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④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状况;⑤研究成果。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发展为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同时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主体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4) 课题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是指教师与学生总结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总结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指导经验、分析研究性教学活动存在不足的原因;学生课题组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包括通过研究性教学得到的普遍规律、结论和有用知识,更包括研究体验感受、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规律等。

另外,教师应针对学生或学生小组提交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主题汇报等,适当作一些关键环节上的点评,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科学的对教育领域问题的认识。

3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收获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辩证性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的发展上。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论的发展线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生体验到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到理论的推演过程,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另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阶段性成果中得到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并给学生及时且有用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使研究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 对研究性教学的小结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开展研究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更多的投入和参与。由于学生比较适应接受式学习和个体学习的方式,进入研究性教学课堂的部分学生可能不太适应研究性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2 教师角色的重新塑造

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而言,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到研究性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由单纯讲授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与管理者,作为教师个体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不适应:①教育教学理念上,应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研究”成分。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应该是知识的供应商,而应该把全部的教学艺术都指向如何能够正确的、准确和有效地传递和解释课堂知识[5]。②角色定位上,教师应扮演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决不能仅仅作为开题者、欣赏者和总结者。③具体的实践操作策略上,应以丰富的创造性和敏锐进取的改革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以便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3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问题

由于研究性教学根据教师的课程设计创设研究情境,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整合,也正因此,有观点认为,研究性教学从根本上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教学内容的集成、整合,可能会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偏离课堂教学过程的倾向。这就对研究性教学如何更好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又要关照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另外,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各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低年级的“研讨课”,“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和特定的适用条件,没有一种完美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教无定法。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M].广州: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8.

[3] 汪劲松,张文雪等.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5(4):1-4.

[4] 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EB/OL].

[5]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9-649.

上一篇:建立我国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初步思考 下一篇:基于Transana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可视化分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