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评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时间:2022-04-22 04:25:53

跨越鸿沟――评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日前,高书生先生的《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高先生是我的大学校友,多年来又是我的同行,他曾在国家体改部门工作多年,社保改革、公车改革、住房改革等,他都是亲历者,也做过专项研究,所以我这些年来一直关注他对改革问题的言论和见解。由于有决策部门实际操作的训练,有实践的积累,因而他的文字不是一般的“书生之见”,拿到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新著,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改革亲历者的激情和责任

一本好书应该具有逻辑的一致性,观点的正确性,说理的透彻性,论证的深刻性,能给人以启迪,尤其作为经济学著作,更应敢于直面现实,具有实践上的意义。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说,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在当今经济学发展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历史与现实脱节,改革与发展脱节。由于这种脱节,公众产生了对经济学的怀疑和质疑。读经济学的书,常常既不能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又不能对个人理财有实质性的帮助,这就像一条鸿沟把经济学与社会公众两极分开,使经济学脱离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际成为“阳春白雪”,使经济学家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而社会保障问题专家高书生所著的《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这本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给予了精辟的阐述,跨越了鸿沟,读来令人解渴、令人欣慰。

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一举一动,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据权威统计,近年来群众特别是群众集体上访中,“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位列焦点问题之首。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正因如此,作者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社会责任感,认为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颐养天年,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人都有知情权、评判权,而大众的广泛参与,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本书定位于面向大众,在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在形式设计上可谓图文并茂、格调高雅。一书在手,令人思忖良多,不忍释卷。

熟稔于胸方能拿捏得准

本书期望以我国社会保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使读者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演变,既能够透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轨迹,又能够把脉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能够展望我国社会保障的未来走向。作者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所持之论自然拿捏较准。全书分两大部分。首先是“回顾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但并没有进行流水账式的简单回忆,而是攫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件足以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的大事:一是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二是1978年104号文;三是1993年和1994年社会保障改革的调研和决策;四是2000年国务院“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50多年的历程,对一些重大理论争论、观点分歧及有关政策的酝酿、形成和执行的效果,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评价。第二部分是“反思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反思,比如:社会保障“欠账”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赎买”问题、社会保障城乡衔接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作者不仅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而且基于新视角提出了不同凡响的新观点。首先,作者认为,社会保障“欠账”问题是我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模式不可避免的,由于对“统账结合”实施条件的认识不足、实施时机把握得不够好,最终造成制度设计的目标不能实现,因此,“统账结合”养老金制度模式在我国实施条件不够成熟,不应再纠缠下去。其次,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者的总体判断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远没有学术界渲染的那么严重。我国只是刚刚踏进人口老龄化门槛,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刚刚达到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有20多年的准备期;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一定非要在国家法定的养老金制度引入个人账户制,因为现收现付也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第三,社会保障“赎买”问题,特指事业单位改革中出现的所谓“买断工龄”、“身份置换”等行为。作者分析了这种“赎买”趋势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同时阐述了事业单位不宜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观点及其理由。最后,作者还对社会保障城乡衔接问题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企图以城市社会保险统领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的倾向十分明显,作者对此不无担忧,认为试图把社会保险变成一个筐,把所有人群全往里面装所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关注。应当说,作者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的思考,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透彻理解和认识。

经得起世界银行专家的精算

作者认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需要操作艺术,其精髓在于: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用简便的方式予以妥善处理。据此,作者设计了一种低门槛、开放式和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新计划。该计划的要点包括:一是项目少而精,只包括养老和医疗两大项目;二是项目捆绑式,养老和医疗两大保障项目整合在一起,不允许参保者采取分拆的方式参保;三是只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年龄(年满65岁),不规定退休年龄,参保者何时不工作完全由自己决定;四是参保成本低,费率控制在工资收入的15%以内,参保单位和个人各负担一半,非组织化就业人员完全由个人负担;五是参保方式灵活,只规定缴费年限,或把缴费年限折算成点数,允许间断性缴费;六是不设个人账户,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作者提出的这一新计划极具指导意义及可操作性,受到了国际社会保障领域权威专家、尤其是世界银行专家的肯定,认为本方案提出的基本参数和原则,试图为现收现付待遇确定或缴费确定的制度转变为部分积累待遇确定的制度创造一个范例,方案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均比较合理,同时也切中了现行制度存在的许多缺陷;并且,世界银行有关专家以此建议为基础,进行了时限为75年(2001年至2075年)的精算验证。这充分证明了作者所具有的深刻的洞察力,书中的许多观点不仅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于改革实践向纵深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既能够使广大公众系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有关政策,也为学者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提供了重要资料和启示。

从更高层面上理解社会保障

自1980年以来,从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都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配套环节来设计,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了稳定国民的未来预期,进而作为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的药方。而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同稳定和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呈“反方向”运动。作者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应当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计划,否则会出乱子,阻碍改革。斯蒂格利茨也曾建议,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略感遗憾的是,本书虽然给了我们这样重要的启示,却没有就此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必须基于宏观视野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的问题,是如何思考效率与公平这个两难问题,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必须公平地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人权保障,当他们生老病死时,社会应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险和救济。因此,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能够承担全体人民安康责任的、与其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和本质内容。这些缺憾,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本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分析过程,但终究是瑕不掩瑜。

可以说,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之路依然曲折而漫长,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再也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效率与公平割裂开来!本书跨越了这条鸿沟,一定会成为社会各界朋友的良师益友,也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上一篇:俄罗斯零售业禁令的警示 下一篇:用“多元避震”稀释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