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教育相关策略

时间:2022-04-21 08:16:54

中学心理教育相关策略

1.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部分应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应为第二课堂优化,这是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式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总之,第二课堂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2.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教师、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还可以用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学生情绪。

3.教育过程要淡化学生被动受教,培养其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心理辅导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教师要注意学生行为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帮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帮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5.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增加学生的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其辅导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辅导咨询失效。

6.各学科教学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不是单调、乏味的,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教师也在成长。教师做的是人的工作,付出的是情、是爱。实实在在帮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教师的职责。中学生非常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救助心灵的人,工作任重道远。

上一篇:项目欠款清理方案 下一篇:乡村教师远程教育技术培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