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五读教学法例析

时间:2022-04-21 06:02:08

古诗文五读教学法例析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要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文化素养的品位,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古诗文。但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使得古诗文的学习变得枯燥单调、索然无味。本文就笔者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所常采用的“五读法”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究心得。

具体而言,“五读”是指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纵向划分出来的“仿读―解读―悟读―品读―美读”五个步骤。现以我对《将进酒》的教学实践对此法作具体阐释。

一、“仿读”

就是让学生先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自己模仿、试读,这一步解决读准字音和把握朗读节奏,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一定的语感。

我在教学《将进酒》时,简单的导入语后首先让学生带着尽情欣赏的心态听一遍张道林的朗读,感受其中的音乐美、节奏美、文字美、情感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试读。其次,让学生自由模仿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语句的停顿处理。再次,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感受本朗读读出的是什么情感。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不但解决了读准字音和把握语句停顿的问题,还让学生对本文产生了极大兴趣,后面的教学推进也就会水到渠成。

二、“解读”

就是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疏通不理解的词句。

对于《将进酒》,学生通过“仿读”不难从中初步感受到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容易理解为本文是诗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反应。但这样的直观感受同课前提示中的“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还有极大差距。那么究竟是什么主题呢?我们的理解到底同实际主题相差多远呢?挑起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这为本文的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悟读”

主要是结合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师生共同分析、探讨, 研究文章主旨,这一步不求精深,只求让学生主动去领悟。这有利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学《将进酒》时,我让两三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文的理解在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有的学生强调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的强调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有的强调了“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全体师生就他们朗读时对本文内容与情感的把握这点进行评析、探讨。在评析中教师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不用唯一答案去限制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领悟。

四、“品读”

就是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

《将进酒》教学进行到此,我叫学生研讨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他们回答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等句子。这一步教师的引导与小结很重要。我充实肯定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告诉他们,同学们的不同看法,正是李白矛盾苦闷复杂的内心体现。从而层层引出对本文主题深入的理解。

五、“美读”

就是让学生在前面几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机械模仿录音带的读法,力求有感情有自我的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达到感悟创新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文本之美,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极为有用的。

在教学《将进酒》时,我就叫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法”朗读。提示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其人在其境中劝酒。学生们纷纷进入角色投入的大声朗读着,自我陶醉着。然后我叫学生自荐到讲台上表演性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反复读与我的引导,上台朗读的学生大多能较好的处理停顿、重轻读、情感的表达。有些学生还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处理,这表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是深入的。现在把我们师生在朗读上最后达到的一致处理叙述如下。

“君不见”领出时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作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重读。把这两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节奏后面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会须“一句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轻读,下句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重读。“五花马”三句快读,“与尔同销”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用夸张语调读。

在整个五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贯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探求真知、寻求规律的鼓动者和督促者。教师要积极的激发学生阅读与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

上一篇:强化基本技能 培养写作能力 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