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04-20 11:54:51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低下,抽象思维差,兼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概括能力训练的淡化、弱化现象,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因此,教师在小学中高段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渗透学生的概括意识,针对各类文体的课文,采用课题扩充、抓核心语句、抓六要素、段意归并、等方法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关键词】概括能力 主要内容 途径方法

一、小学生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的重要地位

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性质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始转型--从过度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转向重视学生的语言习得,从把阅读课的大量时间用于内容分析转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据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可分为由低到高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评鉴能力四个层级,每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发展都以下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基础。语文能力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超越句子和词语层面来加工文本,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或是思考文本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品质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二、小学生概括能力难以达标的原因分析

回顾数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确实不容乐观,低年级的暂且不说,甚至连四、五年级的学生都难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表述常常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概括变复述。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常常是变成复述,语言见长,半年说不清楚,说者吃力,听者厌烦。

2.面面俱到。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弄不清楚哪些内容可以删掉,所以但凡文章中写到的内容都一一表述出来,叫人听得一头雾水,不得要领。

3.抓不准重点。有些文章中同时讲述了几件事,内容比较繁杂,学生抓不准重点内容或主要事件,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笔者认为这有要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概括时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摘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如在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说着说着,他们看着课文,搬了课文的前一句,就忍不住搬后一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成了读课文,或演变成复述课文了。其次,概括不能精要,不能抓住主要问题。需要删除时,他们往往弄不清哪一些该删,哪一些该保留,不能整体驾驭文章。一整篇课文,由于篇幅较长,他们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抓不住重点,偏离课文主体价值或主要内容。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忽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语言组织能力的薄弱,也都直接影响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

客观上,概括文章大意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淡化、弱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了中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直线下降。许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说不"准"--缺失对文章主流核心价值的认识,要么说不全--缺少对文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甚至是许多的公开课中,很难看到训练学生概括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少数课就算有,执教的老师也是让几个学生一"说"了事,没有踏踏实实的训练环节。对于学生概括的质量也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零碎性的认识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就停留在了表面、片面的认识上,对课文内容难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三、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难以达标的原因分析,笔者采用如下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用课题分析,拓展练习加深印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不管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字面上表述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渐丰满,便会把意思表述得更加完整。例如:第九册的课文《窃读记》,这个题目主要叙述事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扩充,最后综合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因没钱买书而在放学后去书店窃读,这种窃读的滋味是既快乐,又惧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再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原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上一篇:莫道不消魂,作文深处有功夫 下一篇:刍议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