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20 11:59:3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化石能源消耗,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及汽车企业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成本与技术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缓慢。鉴于产品保证管理作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消费者售后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产品保证视角出发,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策略研究,为汽车制造商等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tmospheric pollu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urrent society. In order to reduce vehicle emissions and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new energy vehicle has become the key project of government and vehicle industry. Due to the problems of cost and technical factor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g, and after-sale servic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 market is slow. As effective measures of cost control and quality management, product warranty can promote after-sal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brand image, and etc. For the viewpoint of product warran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vehicle manufactures.

关键词: 产品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策略研究

Key words: product warranty;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new energy vehicle;strategy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48-05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储存量显著减少。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与大气污染颗粒超标排放,雾霾与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现象也使得新能源领域研究显得尤为迫切[1-2]。在这种环境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政府组织、研究机构、环保组织、相关领域学者、制造企业、居民等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能源开发与新能源产品推广等已经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各个行业的工作重点[3]。

我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同时汽车尾气也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以汽车尾气污染对北京地区PM2.5影响为例,尽管不同学者与研究机构对汽车尾气占PM2.5贡献比值认知存在差异,然而普遍认为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贡献比值为30%左右[4]。在汽车行业,为了应对化石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战略。经历数年沉寂之后,在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及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条件下,自2008年特别是2010年以后,政府、汽车企业、研究机构等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引导、关注与研究有了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迫切性凸显。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国务院、工信部等六部委相继出台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项目资金扶持、政策优惠、购车补贴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引。例如,为了降低新车排放量并引导汽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2012年国务院会议决定至2015年乘用车每百公里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为6.9升,至2020年进一步降低为5.0升/百公里,在这种政策约束条件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降低汽车企业新车燃料消耗均值作用明显。因此,无论是从节能减排战略角度、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以及汽车企业市场拓展与利润增长需要等方面考虑,新能源汽车都必将是我国汽车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方向。

1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按照动力来源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天然气汽车等,其中纯电动汽车是主要方向。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等出台了种类繁多的新能源汽车利诱政策,然而相对于常规动力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状况仍然严峻。以新能源汽车占汽车销售总量比值为例,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23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在销量增长3.5倍的条件下销量仅为7.5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且政府主导因素购买的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有相当比例,短时间内新能源汽车无法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力车型。此外,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和充电站数量少且分布范围窄、成本与技术因素、安全性、售后服务保障等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1.1 制造成本与售后服务成本

为了刺激企业生产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其中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6万元。在政策刺激下,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如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均推出多款新能源汽车。尽管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制定多样利诱政策,然而消费者购买成本与维护成本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成本与维护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扣除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与类似配置常规动力汽车相比贵60%~100%左右。如国内某款新能源汽车扣除国家补贴后,消费者购买成本比同级别常规动力汽车贵70%以上[5]。此外,售后维修服务成本大小与成本承担者不确定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原因之一。

由于成本作用主体对象不同,按照加权成本定价法,消费者购买成本为制造商生产的原材料、工时、费用按照一定比例的数量加成。结合可靠性理论与动态优化理论等,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成本管理研究,考虑新产品制造成本与维护成本关联性,优化产品可靠性系数,降低新能源汽车总成本,进而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

1.2 技术问题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核心是电池技术,与常规动力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系统技术要求更高。201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有了迅猛发展,然而相对于常规动力汽车仍存在续航能力不足、电池衰减中期短等问题。此外,技术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车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一直进行大额补贴,然而汽车制造商如果不能对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等技术问题改进,在国家补贴力度降低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厂乃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1.3 充电基础设施问题

充电桩、充电站作为新能源汽车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的首要工作。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数量少、基础建设费用高、成本回收期长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充电基础设施相对于庞大的潜在消费者群体规模、试点城市数量等建设进度十分滞后,其中中国电网与南方电网一度将充电设施业务偏向道路两旁,弱化城市充电设施建设。为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程,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相继的,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了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过缓与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到2020年为500万辆电动汽车建设充电桩与充电站超过480万个(座)。

在当前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与消费者充电服务需求的条件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契机,国家电网等多家电力企业也分别制订了长期与短期建设目标。在政府与社会资源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按照新能源汽车类别、数量、区域分布、充电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电压影响等情况,科学合理地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顺序、布局策略等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提高消费者充电服务便捷性与满意度至关重要。

1.4 售后服务保障方面的原因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内容与售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消费者售后服务满意度已经成为众多行业,包括:汽车、重型机械、数码产品,市场策略的重要内容。在汽车行业,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10月1日颁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规定》,对家用汽车的质保范围、服务内容、义务与责任进行了明确。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工信部规定了新能源汽车质保时间与里程,部分汽车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长。与常规动力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机、电池、配套充电桩等方面存在不同,售后服务网点、维修服务策略、二手车交易、汽车回购等方面仍有待明确支出。此外,关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效率、质保政策执行、质保期内故障索赔等方面仍有待市场检验。从部分新能源汽车暂行质保政策与财政部等部委规定差异分析,仍有较多企业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关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执行约束、惩罚机制等尚待完善。因此,无论是政策保障、服务策略、售后服务执行、服务品质、服务便捷性等方面,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保障与常规动力汽车仍存在差距。

从以上现状与问题分析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成本分析与控制、制造技术与生产过程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策略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策略研究等方面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合理设计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策略与维修策略,满足消费者价格接受程度、服务便捷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与关键问题。

2 产品保证相关研究

产品保证(Product Warranty,PW)是制造商、经销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可靠性、售后服务内容等方面达成的协议,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与义务[6-7]。 通过对产品保证领域文献回顾分析可以看出,产品保证在成本控制(质量成本、产品保证成本、供应链成本等)、降低质保期故障索赔、提高消费者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9]。鉴于此,从产品保证管理视角多新能源汽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策略研究[10-13],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意义明显。

产品保证最早在16世纪被理解为保护消费者免费质量低劣产品欺骗,但关于产品保证的研究很少,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逐渐有学者从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产品保证展开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后,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与生命周期明显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售后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要求增加。与此同时,产品保证领域研究成果在MS、POM、EJOR、RESS、IJPE、IJP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数量有明显增加趋势[14-15]。目前,产品保证已经作为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彰显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6-18],而这些作用恰恰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说,按照产品保证维度、服务期限、服务方式等可以将产品保证类别分为一维产品保证与多维产品保证(N?叟2)、基础产品保证与延伸产品保证、可更新与不可更新产品保证、免费与按比例付费产品保证等[19]。

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产品保证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诸多学者从产品保证视角对新产品可靠性、企业生产计划、市场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产品保证领域,通常以汽车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降低汽车制造商的制造成本与产品保证成本,大量研究对产品保证预防性维修策略、修正性维修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维修程度对质保期内故障索赔数、产品保证成本、产品可靠性等存在影响,关于最小性维修[20-22]、不完全维修[23-24]、完全维修以及组合维修策略[25-26]研究受到了大量关注。产品保证管理已经被诸多学者认为是降低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

市场策略与技术策略是制造企业的两个重要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技术瓶颈,新能源汽车特有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质保期内故障数、失效分布函数等问题也是制造商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产品保证领域已有部分研究对新产品可靠性、销量、价格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研究[27-28],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安全性等技术瓶颈得到解决或缓解的条件下,参照常规汽车产品保证研究规律,新能源汽车整车或部件的可靠性与生产计划、维修策略设计与优化等研究必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服务质量是产品保证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29-30],近年来政府机构、汽车制造商对于消费者售后服务水平及权益保护的关注度也明显增长。虽然新能源汽车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行业乃至于国家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然而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产品保证策略研究还鲜有[31]。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近年来产品保证领域研究已经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借鉴产品保证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服务体系,对于满足消费者售后服务水平提升、汽车制造商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3 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策略研究

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成本控制、服务网络设计、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策略设计、产品保证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问题。鉴于产品保证管理作为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消费者售后服务质量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从产品保证视角对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布局策略设计、产品保证服务策略设计与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品保证成本分析、评价与控制三个方面提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建议,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面向产品保证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与发展策略如图1所示。

3.1 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布局策略设计

目前诸多学者对服务网络优化、设施布局选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还缺乏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布局策略设计进行研究[32]。与工厂、商店等设施选址不同,不仅要考虑距离、数量、区域等因素,还要考虑对区域电力网络等方面的影响。在政府与社会投入资源有限的条件,如何合理设计布局优先策略、分配策略、集中策略、分散策略等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充电网络布局策略设计方面,首先需要挖掘新能源汽车分布、潜在市场情况、资源配置、区域电力异质性等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与作用机制。然后,结合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数量、车辆类型等,结合多层规划理论等对服务层级与服务网点进行设计,并对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基金设计与服务能力均衡研究。最后,运用动态优化控制理论,依据市场调研、实证研究结果对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设计结果进行方案优化,保证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并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2 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服务策略设计与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与电子产品等质保政策相比,汽车质保政策存在明显滞后。在汽车三包规定实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产品保证服务缺乏完善的质保政策约束。尽管汽车三包规定已于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然而从实际实施过程可以看到消费者退换货服务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33]。新能源汽车设计、部件安全性、动力系统等与常规动力汽车存在差异,而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保证服务策略尚有待研究。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已经被证实可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尚不活跃、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质量与购买意愿持观望态度的条件下,对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服务策略进行设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期限等,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新能源汽车行业形象。

此外,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服务策略的执行、监控与改善有促进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服务策略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配套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如何考虑消费者个体感受、服务内容结构及重要度、服务能力、产品保证成本等因素,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消费者服务质量感知与评价结果对服务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

3.3 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分析、评价与控制

成本一直以来都是产品保证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不能仅仅依靠政策补贴,通过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降低制造成本与产品保证成本是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分析、评价与控制方面,首先结合新能源汽车结构特点、可靠性、故障概率密度函数、可靠性与制造成本关联、维修策略等,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与影响因素映射关系,考虑因素不完备、不确定、不相容的特点,挖掘影响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的关键因素,构建产品保证成本分析模型。然后针对产品保证服务策略,结合产品保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调查分析,对产品保证成本进行质量加权评价,为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控制提供依据。最后,考虑政府投入、企业资源、消费者体验等因素,结合质量加权成本评价结果,应用动态最优控制理论优化产品可靠性设计、维修策略、服务策略,对新能源汽车产品保证成本控制研究。

4 结论

在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汽车行业,为了减少尾气排放与能源消耗,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成本与技术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缓慢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公交车与出租车等政府主导车型。产品保证管理作为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提高消费者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的有效手段,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据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与存在问题,从产品保证管理角度对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与充电网络布局策略设计、产品保证服务策略设计与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品保证成本管理三个方面,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贾林娟.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26-29.

[2]佟琼,王稼琼,王静.北京市道路交通外部成本衡量及内部化研究[J].管理世界,2014(3):1-10.

[3]张国兴,高秀林,汪应洛,刘明星.政策协同: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的新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3):545-559.

[4]史小静.尾气真的只贡献了4%吗?[N].中国环境报,2014-1-3.

[5]王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6]Blischke W R, Murthy D N P. Warranty Cost Analysis [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4.

[7]Blischke W R, Murthy D N P. Product Warranty Handbook [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5.

[8]仝鹏,刘子先,门峰,徐超,曹立思.基于产品使用率的二维延伸性汽车产品保证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5): 1149-1159.

[9]仝鹏,刘子先,门峰,曹立思.基于模糊粗糙集的二维延伸性汽车产品保证成本数据挖掘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4,20(12):3189-3198.

[10]Shafiee M, Chukova S. Maintenance Models in Warranty: a Literature Review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3, 229(3): 561-572.

[11]Yun W Y, Murthy D N P, Jack N. Warranty Servicing with Imperfect Repai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1, 1(0): 159-169.

[12]Su C, Shen, J. Analysis of Extended Warranty Policies with Different Repair Options [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2, 25(0):49-62.

[13]Bouguerra S, Chelbi A, Rezg N. A Decision Model for Adopting an Extended Warranty under Different Maintenance Polic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2): 840-849.

[14]Shafiee M, Chukova S. Maintenance Models in Warranty: a Literature Review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3, 229(3): 561-572.

[15]Peng Tong, Zixian Liu, Feng Men, and Lisi Cao. Designing and pricing of two-dimensional extended warranties contracts based on usage ra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4, 52(21): 6362-6380.

[16]Yeh C W, Fang C C. Optimal Decision for Warranty with Consideration of Marketing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5, 53(18): 5456-5471.

[17]Balachander S. Warranty Signalling and Reput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 47(9): 1282-1289.

[18]Chiodo J D, Ijomah W L. Use of Active Disassembly Technology to Improve Re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Automotive Appli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012, 27(4): 361-371.

[19]Blischke W R., Murthy D N P. Product Warranty Management-I: a Taxonomy for Warranty Polic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2, 62(2):127-148.

[20]Iskandar B, Jack N, Murthy D N P. Two New Servicing Strategies for Products Sold with Warranty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 29(3): 1-16.

[21]Chien Y H, Zhang Z G. Analysis of a Hybrid Warranty Policy for Discrete-time Operating Products [J]. IIE Transactions, 2015, 47(5): 442-459.

[22]Baik J, Murthy D N P, Jack N. Two-dimensional Failure Modeling with Minimal Repair [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4, 51(3): 345-362.

[23]Banerjee R, Bhattacharjee M C. Warranty Servicing with a Brown-Proschan Repair Option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 29(3): 1-13.

[24]Yeo W M, Yuan X M. Optimal Warranty Policies for Systems with Imperfect Repair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9(1): 187-197.

[25]Su C, Shen, J. Analysis of Extended Warranty Policies with Different Repair Options [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2, 25(0):49-62.

[26]Pascual R, Ortega J H. Optimal Replacement and Overhaul Decisions with Imperfect Maintenance and Warranty Contracts [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6, 91(0): 241-248.

[27]Shafiee M. Chukova S. .Optimal upgrade strategy, warranty policy and sale price for second-hand products [J].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2013, 29(2): 157-169.

[28]Huang H. Z.,J. Z., Murthy ?D. N. P. Optimal reliability, warranty and price for new products [J]. IIE Transactions, 2007, 39(8): 819-827.

[29]Darghouth M N, Chelbi A, Ait-kadi D. A Profit Assessment Model for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placement under Renewing Free Replacement Warranty Polic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2): 899-906.

[30]Kim B, Park S. Optimal Pricing, EOL (end of life) Warranty, and Spare Parts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mid Product Transi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8(3): 723-745.

[31]Mohamed L S, Andreas A M, Sreekanth P, Chen D. A Consumer-Oriented Control Framework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J]. IEEE Transations on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2015, 23(4): 1451-1464.

[32]刘正刚,姚冠新.设施布置设计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4-78.

[33]陈科.我国汽车“三包”之路困难重重[J].汽车工业研究,2014(12):33-35.

上一篇:对贝雷钢便桥评标法的思考 下一篇:外国人离开上海后,最想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