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2-04-20 09:53:12

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式的思考

情感是人类改造自然、进步发展的动力和“不竭源泉”。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历来都是有效教学活动进程的重要任务和要求。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能动性等方面能够得到显著地增强。教学情境的激励性、推动性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着生动的展现。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情景教学策略和理念,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斯霞的母爱教学法等,成为教学情境探索研究的典型。现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方式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紧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特征,创设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性是数学的根本特性之一。同时,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生动地展示了他们对自身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充满积极探索的一面。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数学知识的生活性,挖掘数学在学生情感激励方面的积极因子,创设具有现实意义,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内涵的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三角形稳定性”知识教学中,教师抓住数学的生活应用性特征,向学生提出“我们经常会发现,当课桌或者椅子腿松动的时候,木工师傅在修理时,总会在两个桌腿之间用一根木棍进行连接,然后桌腿就变得牢固了。这是为什么呢,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投影片出示直观画面。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实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贴近自身生活的教学情境,内在潜能得到了发挥,主动探知新知欲望得到了激发,“我要学”成为学生内在的要求。

二、发挥学生的能动探究性特征,创设矛盾探究性教学情境

对未知事物、问题充满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有效培养和锻炼提升的重要内在条件,也是初中生其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新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矛盾性问题的积极探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疑惑点”“质疑点”,让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经验,进行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活动,使学生产生认识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从而实现学生在矛盾的情境下,进行有的放矢地学习探知活动。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教学基础上,向学生设置了“已知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问题,要求学生对上述命题进行分析,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图、比较、分析等探究过程,有的学生认为命题正确,有的学生认为命题不正确,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见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向学生展示了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等边三角形这一特殊案例,学生通过分析,发现等边三角形虽然三个角都为60°,但它们的边长不相等,因此,不能构成全等三角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疑惑,认知上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而然进入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中,要抓好学生的质疑、疑惑心理,利用学生对问题、现象的矛盾心理,使学生内心受到“刺激”,心灵受到“迷惑”,从而探究性教学情境设置更具针对性、实践性,实现探究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放大教学活动的双边性特征,创设问题评价性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遵循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理念,紧扣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双边互动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活动方式,压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活动空间,导致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而有效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有效互动的双边过程,更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特性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将师生的双边互动作为创设活动的重要内容,利用评价教学的师生互动特性,设置典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思想的评判辨析活动,通过师生、生生双边评析,实现教与学双边互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AB是一圆的直径,C、D是圆周上的两点。已知AC=7,BC=24,AD=15,求BD的值为多少?”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设置了某学生对该问题案例的错误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题过程评价辨析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形式,找寻解题不足。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存在忽视条件,导致解题过程不严密。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原因进行深刻剖析,总结归纳出该类型问题解答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实现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借助评价辨析策略,思考分析活动更加具体、全面和科学。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贴近教材、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运用时,将教学情境创设融入教学活动全过程,实现学生在适宜、融洽、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上一篇:如何使初中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 下一篇:如何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