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20 06:45:18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教学如果能够充分激发、诱导和利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它充分发挥出来,它就表现为一种创造力;创造力一旦得到充分发挥,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产生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具产生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能把创造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始终表现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价值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双方都永远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教学效率与效益便自然得以提高。

关键词:语文 创造力 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人才结构多样化。

一、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抱枕,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的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三、抓住美的载体,重视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的作者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读者产生共鸣,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可能是打动学生心灵的一种好办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要让学生与作者一样,触景生情,引起感情上共鸣。光凭读读说说效果肯定是不行的,但抓住 “荷”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情感载体,传情达意,效果就会明显,因为课文中的 “荷”已经人化、情化。课文以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来安排层次,作者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三次变化,构成了文章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都紧紧围绕着 “荷”字来写,感情起伏跌宕,明写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塘优思,实写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焦虑心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传达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焦虑心理,明暗融合,使学生在清淡的美感中领略了深刻的含义,并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心。抓住了载体,再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进行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最大特征就是物我两忘”,文学作品的人物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凭借审美感知的直觉就能抓住作品的抒情意义,并在自己的情感经验中找到对应:他们会被罗密欧、朱丽叶对爱情的执着感动流泪,为杜十娘这个美丽的青楼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叹息不已,还会为卑微而苦命的窦娥鸣放心中郁结的不平,为《药》中麻木的茶客悲哀。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创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觉他们的悲哀、喜悦、绝望、留恋,想象那些远去了的故事,思考他们的意义,那么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就会完成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

四、重视生活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当前的语文教学缺乏创造力培养功能,忽视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又一重要原因。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的性质未能全面科学地把握,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了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象牙宝塔。语文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活水,创造力自然枯竭。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对生活经验的依赖较之数理化,更加离不开。因为中小学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言语训练应用,而不是像大学那样,将其抽象为语言学来研究。这就决定了脱离生活的语言学习便成为空谈,培养创造力也自然只是奢望。所以,语文教学要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摆脱“应试教育”束缚,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从而获得创造源泉。

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要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创造力实现的启蒙教育,语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是未来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和构建者,而不只是既定文化的接受者。当今,新课改理论也认为,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工作。

上一篇: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下一篇:巧妙设计 演绎对话式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