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认同·践行

时间:2022-04-20 01:36:29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认同、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德育体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抓好大学生教育关系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期盼。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100年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为之共同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充满朝气活力,思想开放且富有创造力,正如《沁园春・长沙》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青年大学生们激昂向上的青春风貌的鲜明写照。

展望未来,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各种高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当前我国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规模已分别到达2000多万和100多万。如何将大学生们培育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中国力量,不断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人才大国建设为人才强国,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首要目标与光荣使命。

二、高校育人必先树德,高尚的品德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大学生思想多元、开放,在人格和个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外部环境等的影响,网络、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诸多道德失范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个别高校教师),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高校,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群体。各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基本的道德缺失、社会底线被频频打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典型的问题,甚至可以称为社会的一种“病态”。著名学者易中天评论到:中国现在的现象是什么呢?经济发达了,精神空虚了,我用16个字来概括,叫做“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反思我国高校教育,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确实有所削弱,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只想学习专业知识,个人的发展规划也仅仅是学历水平的提升和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学生中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盛行,一些高校教师也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了高校里重教书,轻育人,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一强一弱”的不平衡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学生培养中明显的“短板”。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虽然仅是一个个体案件,但也折射出许多教育中的问题,值得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警醒。

高校作为年轻人追求理想和真理的殿堂,必须坚持育人必先树德的原则,牢牢把握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向学生释放和传递“正能量”,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探索高效的工作方法,针对现有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中抓紧“补齐短板”,教导学生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持之以恒地不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指明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之时,给予其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品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契合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同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一种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力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高校要当好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广大学生传递的“中国正能量”。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校园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义的理解,大学校园文化是指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教学管理、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精神氛围,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是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以校园为空间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时刻伴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加以高度重视。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人、培训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共同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体系和科学道德规范,从理论基础角度、文化传承方向和道德约束指标等角度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通过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基本内容,有助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摒弃商业化、世俗化、边缘化倾向,纠正校园里片面强调个性自由,忽略漠视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错误思潮。为大学生营造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让大学生领会大学精神,自觉接受真理,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五、健全高校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体系

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需要高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着力健全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体系,具体应该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堡垒作用。我国的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堡垒作用,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基本道德规范。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抓好、抓实基础,从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做起,培养大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深深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作为今后行业栋梁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在学习、考试、科研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诚信学风;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生活中结下师生谊、同窗情,感悟和学会友善待人。

三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要啃下德育工作这块看似容易但实则非常困难的“硬骨头”,要真正能够在德育工作中敢于下深水,出实招、见实效,必须抓好自身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包括了三类教师:一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二是从事学科知识教学的教师(导师);三是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教师(特别是辅导员)。高校在抓队伍建设中,尤其要注意结合三类教师各自工作特点,努力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打造思想教育领域的高水平团队。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实践中教育,践行中成长的培养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们来讲认知、认同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践行,解决好知行合一的问题。德育教育工作中,要紧抓实践工作,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流于形式,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使之制度化、长效化,让青年大学生在齐心协力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快乐中收获人生感悟,认识真善美,实现成长进步。这方面,南京青奥会“小青柠”,2014“最美乡村教师”团队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都是很好的大学生实践教育范例。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北京:新华社,2014-2-2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新华社,2014-5-4.

[3]王婕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之我见.才智,2014,(7):17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2013-12-23.

[5]石秀杰,吴楠,宋慧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11,(24):41-43.

上一篇: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新探索 下一篇:孔子和谐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