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德课堂搭上信息化快车

时间:2022-04-19 05:45:34

当品德课堂搭上信息化快车

摘 要: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传统课堂提供了强大助力,让课堂精彩纷呈。

P键词:信息技术;助力;教学

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展示的内容更丰富,也使展示的形式更精彩。当下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必然是未来课改的方向,我们要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打造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课堂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尤其是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围墙”,老师、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分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高效课堂,让课堂精彩纷呈。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学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尤其是品德与社会,更是使师生的视野穿越千年,博古通今,例如,四年级下册《从古到今话交通》、六年级《不能忘记的屈辱》等课,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好的文化修养,它需要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广泛阅读、积极参与,它还需要大量、翔实的史料和信息才能共同完成一堂高质量的品德课。其间,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课前搜集,像雷达一样精准

现在提的很多的“翻转课堂”,其实在品德课中是被经常运用的。它的核心理念是把学习过程前置,课堂作为讨论、交流、分享、再提高的场所。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学科主要是呈现已有的资料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去发现、去辨别,从而得出结论。因此,课前准备是上好许多品德课的前提和保证。课前准备的方法很多,有调查研究、实践体验等,但我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快捷、最简便、最精准的方法就是互联网查询,它像雷达一样快速、精准、全面地帮助我们获取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例如,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一课,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量和针对性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家乡名字的由来、家乡的历史、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传说故事、家乡的歌曲、家乡的美景、家乡的古今著名人物。在六年级《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前,学生更是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内容收集、整理为“被占领的土地”“被掠夺的资源”“亡国奴的痛苦生活”这三个主题。各种资料的搜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我惊异于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请查到这些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查找到的,孩子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是互联网、是搜索引擎等先进工具帮助了我们。它让我们最直接、最快捷地搜寻到我们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料,通过我们的“班班通”来实现展现和分享。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巧用、善用互联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助力,尤其是课前搜集的环节,让它像雷达一样精准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二、新课导入,像万花筒一样迷人

新课导入是教师都很重视和关注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如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等,这些方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深入探求。如教学四年级《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什么也不说,给同学们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美丽的花草,温顺的动物,生命尽情的绽放,顽强的生长……美妙的画面立刻便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原来生活中一直被我们忽视的、司空见惯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给世界带来了美丽。这就像一台戏的序幕,精彩的开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打下了上好这堂课的基础。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六年级上册)这课时,我首先播放刺耳的警报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中,然后滚动播放各地举行纪念“九一八”活动的图片。这样,从学生最真实、最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探究兴趣。那是一段怎样的屈辱史?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等问题。好的导入就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引起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品德教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品德教学素材加以搜集、整理,并应用科技手段突破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将熟悉的、鲜活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枯燥无味的说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他们追求真知的动力。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像迷人的万花筒千变万化,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三、教学过程,像彩虹一样缤纷

信息技术在品德课程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对学习情境的情感体验。信息技术引入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大量的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无疑充实了品德课堂的内涵,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音频、视频播放刺耳的警报声和各地举行纪念“九一八”活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九一八”这一历史事件的探究欲。

接着,我通过投影播放学生收集的照片、地图、相关数据等资料,引领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资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山河破碎、宝藏被夺、人民受辱的悲惨现实。在此环节,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演示及时反馈交流学习结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去思考、去总结并找到答案“落后就要挨打”后,我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屈辱的历史: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视频。通过真实的史料呈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加深情感体验,激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在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视频,传递教学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感知,展开想象,并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将与本课相关的网址公布给学生,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通过《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的设计,我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给品德课教学提供的强大助力,这比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更容易吸引学生,让一节远离学生生活经验且许多教师认为难以驾驭的课题呈现出五彩缤纷之景,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四、难点突破,像启明星一样闪亮

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评价一节课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难点一般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不易掌握的技能,或较抽象、深奥,学生通常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这就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这一困难。在《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中,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激发学生报国之志”,由于前面的大量教学时间都用于了解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要突破这一难点就要解决这节课教材综合性强、时空跨越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尽快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于是,我和学生讨论中日争端这一时政热点,使历史贴近现实,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我们共同观看了我国保卫的视频,视频中,我们的辽宁舰乘风破浪,我们的海监船坚决护航,我们的歼15展翅翱翔……在此过程中,我借助信息技术,把祖国的日益强大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止为动态,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对爱国、报国的信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使我们课堂展示的内容更丰富,也使展示的形式更精彩。当下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未来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使用新技术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把控,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让课堂展示“华而不实”。我们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展示,不重复展示,合理利用新技术,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打造高效课堂。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