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篇幅较长课文

时间:2022-04-18 09:26:53

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篇幅较长课文

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主要原因是各方面都适合作为小学课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在选编时,如果对入选的作品进行过多的节选和改编,又失去了原作的结构、语言特色和艺术美;如果保留原作过多,常常又存在文章过长、过难、过深的情况。这样,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同时也留下了很大的处理难度。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幅较长课文,如果我们不做恰当的处理,教学中就会出现“面面俱到”反而“一面都不到”;“平均使力”反而“处处无力”;“趣味盎然”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无休无止”的时间与耐力的“马拉松”竞赛,导致师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效率下降”等问题。

如何处理好小语教材中的长课文,我认为一是要“因文而教”,也就是首先要认真分析课文的结构、内容、语言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发现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设计出简明而新颖的教学思路;二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按照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可以采用“长文短教”、“长文选教”或“长文长教”的方法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

1.长文短教。如,《小草和大树》(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英国作家夏洛蒂・勃郎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诗。当她满怀希望能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创作方向,开始写小说。后来,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惊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课文表现了三姐妹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不懈的坚强意志。因为文章长,内容多而深,再加上所写背景、人物、语言、事件都是我们的小学生所不熟悉的,因此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难度大。此类课文应适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化,适当降低难度,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处理为宜。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舍弃一些庞杂的、细枝末节的材料和内容,重“双基”,扣重点,循主线,启情思。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接着,引导学生以主人公“艰辛”的“生活道路”和“写作道路”为线索,以了解三姐妹及各自的代表作为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最后,以“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和全班讨论、分析,感受其思想品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2.长文选教。如,《少年王冕》(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改写的一篇人物故事。主要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他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赞扬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德,表现了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等优良品质。从时间跨度上看,主要写了王冕从七岁至十七八岁的经历;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了王冕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辍学放牛、自学画荷、孝敬母亲等。整篇课文虽然生活知识和思想情感都很丰富,但语言浅显易懂,记叙翔实细致,故事性强,学生易学易记;整篇课文虽然内容较多,但给人的印象是王冕“年少懂事”、“勤奋好学”和“精于画荷”,课文最出彩的莫过第2、第4、第5和第6自然段。针对课文实际,按照“因文而教”的原则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寻找最佳教学方案,即可得出结论:此类课文应采用“长文选教”的方法处理为宜。教学中,对于一些记叙性的故事性的内容及段落,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思自构”;而教师的作用要发挥在引导学生选择重点内容及段落,指导学生进行精读精思上。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为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通、读熟课文,能够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其实这就完成了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学生精读精思最出彩的第2、第4、第5和第6自然段,便能全面理解到王冕“年少懂事”、“勤奋好学”和“精于画荷”的品质和特点。

3.长文长教。再如,《莫高窟》(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一篇语言优美、词藻华丽、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饱含深情的课文,课文为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高度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难度较高的一篇课文。针对课文实际,突出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对课文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和权衡,要不惜花“大时间”、“大力气”、“大功夫”进行教学,定会有“大收获”和“大启示”。因此,此类课文应采用“长文长教”的方法处理为宜。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总――分――总”结构,继而引导学生“分段精读,深入理解”。分别精读第2和第3自然段,把握段落的“总――分――总”结构;通过感受、理解段落中大量的精美语词,认识“彩塑”、“壁画”之精美绝伦;同时感受词语的表现力,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词。顺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后,组织小组和全班讨论学习该段的收获,从而了解“藏经洞”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升华思想”。一方面通过有感情地诵读第2和第3自然段,感受莫高窟的艺术精美,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劳动和人民的创造精神热爱和赞叹之情;另一方面通过概括和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深入理解“举世闻名”、“艺术宝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等语词,升华思想情感,激发起对历史、对祖国、对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审美拓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他们自主去发现、感受教材中的“美”,可以是课文和段落的结构之美,可以是词语之美,可以是均衡之美、动态之美、奇异之美、浪漫之美、苍凉之美……在“自主感悟,审美拓展”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自主性”、“个性”和“创新性”,一定不要有规定的、统一的目标、要求和方向,一定要坚持“多重起点”、“多重终点”的“发散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

上一篇:如何将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 下一篇: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