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散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4-18 08:24:50

对初中散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散文的美在情,在哲理,在语言,在构思。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且具有强烈感情的散文。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如何教学?以什么为重点?值得我们探究。现略谈几点我对散文教学的看法。

一、散文教学要由“情”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散文中最能打动人的是“情”,情美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讲解《散步》时,对其中所体现的人的内心细腻的情感,如能鞭辟入里地分析,则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我想这就是散文之所以能打动人的原因。那么,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为什么不能紧紧抓住散文的精神情感核心来教学呢?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名篇,如《背影》《慈母情深》,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情催人泪下。我们应该深挖情感,以此打动学生,引发他们对散文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我觉得深入剖析散文中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一个人进行阅读,不是为了将来当记者,当作家,而是为了能在他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以阅读为乐趣,能够读懂需要了解的知识文本。散文是他们感悟人生、认识人生的基点,因为当他们步入人生的旅途后,指点他们如何生活的人会越来越少,而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弥补。所以,初中阶段的散文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教给学生体悟散文中的情感、哲理,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认识来打动学生上,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剖析文章情感精神的方法。

二、散文教学应该注重朗读

朗读往往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朱自清的《绿》,其情感藏于字里行间,因此,读出韵味来,感受文辞的优美很重要,读可以将文章中作者的情思印在心上。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会朗读,平常我也很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听了沈静老师所讲的《背影》后,我发现了差距,以前我以为齐读很难将情感把握准,但沈静老师的学生在齐读的时候是那么的富有情感,说明每一种形式的朗读的作用都是很大的。

对文本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应该在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此时,学生对文句中的情感已经吃透,朗读才能有味道,才能在读中加深体验。切不可刚开始就大声朗读,因为此时很多学生对文本还没有什么体会或者说认识还很肤浅,这个时候适合采取默读的方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一点点地读出个人的体会。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不能有一点喧嚣的。当体会浮出表面,情感渐渐清晰,此时再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这时的朗读才能对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种形式的朗读,应放在对一些很重要的段、句、词的解析之后,可以反反复复地读直至理解透彻。

散文教学应注重对词语表现力的解析。每篇散文都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词语之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果能够深入探究,则可以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解读能力。

三、在教学散文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要想获得深刻的感悟,就必须有个体心灵的触动,学生唯有和文本进行交流,才能真正获得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处都是教师先入为主,没有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个人的认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主动性,也没有了个人思想的灵性,缺失了个体的特异性,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成了生产出来的商品,都是一种思维、一个思路、一个风格,没有了个性,色彩单调,这样的学生很难为社会作出贡献。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体悟,肯定学生独特的解析。当然,肯定学生的独特解析不是没有准则的,必须以正确为前提,而不是只要是个体的就得认同。

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还有一个好处是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唯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听了沈静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那堂课成了学生思想的海洋,学生的情感如此之丰富、认识如此之深刻,令人惊叹。假如沈静老师平时没有给学生自由交流(与文本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又怎能有如此丰富和精彩的发言?

阅读散文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的过程,既是一个由视觉到内心的审美过程,又是一个提升生命的过程,还是一个自我潜在精神发展的过程――对“人”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作者感情相通,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

上一篇:中储粮争做粮食市场“定海神针” 下一篇: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