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04-17 12:21:02

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方法 调查3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结果 30例中:紧张恐惧28例、焦虑、抑郁20例、担忧14例、悲哀无助15例、哭泣6例、沉默2例。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增加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1]。在临床工作中救治该类产妇时,除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有效止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外,特别对产后出血的产妇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180例,均为初产妇,其中阴道产698例,剖宫产482例,临床诊断产后出血的30例,发生率为3.05%,产妇年龄在22~43岁,平均30.6岁。

1.2 方法 ①交谈法:产妇发生出血后,护士经常与之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和分析;②自行设计问卷,由1名护士按统一指导语对患者进行询问,并当场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

2 结果

产妇刚经历分娩这一应激事件,又遭遇产后出血,心理反应复杂(见表1)。同时大多数患者希望保护自尊,得到家人支持、理解同情心理需求增加。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产后出血的产妇恐惧、焦虑、担忧、社会支持的心理需要增强,主要原因:①害怕自己有生命危险;②担心孩子没人照顾;胎儿性别与家人的期望不一致;③担心治疗费用;④希望丈夫在身边多陪伴。而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可使植物神经紊乱,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紧张,使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抑制能力。β-受体兴奋性增加对子宫肌中抑制作用,可导致宫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量。产妇对新生儿的担心,心情抑郁,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下丘脑发生的冲动减少,垂体后叶分泌的缩宫素减少,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4 护理措施

4.1 心理支持 分娩虽属生理现象,但对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2]。患者发病突然,无心理准备且症状明显,主要心理反应是恐惧、焦虑、担忧。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分娩也影响产后出血,所以笔者在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影响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3]。通过对出血产妇的心理分析,对不同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

4.1.1 紧张、恐惧心理 本调查结果表明,产后出血产妇存在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与之交谈,分散注意力,多鼓励安慰,使产妇了解精神过度紧张可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树立乐观的自信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讲明出血的原因。

4.1.2 焦虑、担忧心理 患病后担心孩子没人照顾,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反应增强,个别患者变得任性、易怒,对家人的照顾不满意。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对于这类患者要加强巡视,选择适当的形式、时机安慰鼓励劝导患者,满足患者的不同需要,帮助患者走出困境,提高其在治疗护理过程参与的积极性。

4.2 加强社会的支持体系 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陪伴患者,指导家属照顾新生儿的方法,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以宽容的态度为其提供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使患者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治疗信心。

4.3 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介绍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做好孕期保健、母胎自我监护、入院指导等知识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好新生儿喂养知识教育,让产妇消除顾虑,放松心情,精神愉快,从而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4.4 密切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特别是产后2 h的观察。每隔0.5 h检查宫底高度、硬度、阴道出血量及性状,连续3次后,改为每小时检查1次,尤其注意少量持续出血。准确估计出血量,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尤其是面色、脉搏、血压的变化,鼓励早吸吮以刺激宫缩。检查膀胱有无充盈,嘱产妇多饮开水,勤排尿,以免影响宫缩。如产后6 h未排尿,及时予以下腹部热敷、按摩等诱导排尿,无效者导尿。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做好交接班,详细交代病情、用药及观察要点,做到环环相扣,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总之,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因素方面的,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有针对地进行护理干预,消除不良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精神愉快,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产后出血及DIC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67.

[2]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3] 石小翠,任雪娟.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3-54.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影响 下一篇: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反复住院诱因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