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社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作用初探

时间:2022-04-16 10:19:30

高校学术社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作用初探

摘 要 高校学术社团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本文着重分析学术社团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经验,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学术社团 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复合性、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和由这些素质经过拓展、融合和升华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成果等。而活跃在高校校园中学术社团具有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强、鼓励学生自我创新的特点,使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学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本文以我系学生学术社团为例,分析学术社团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

2 我系学术型社团的特色

2.1 社团定位清晰、明确

我校以工科见长,以培养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各类学术社团成立之初就明确定位, 找准着力点——依托优势学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办特色学术社团。我系是机电专业,学术型社团有电子爱好者协会、3D力创协会、岱宗缘志愿团,分别依托机械、电气专业学科,举办知识竞赛、作品展示、参加省级、部级比赛,开展第二课堂, 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

2.2 指导教师配备齐全、合理

由于学术社团专业性强,为了完成对会员的系统培训,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包括业务指导导师和思想教育导师,思想教育导师主要负责社团组织建设的指导,业务指导导师由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实验、调查、参赛等科研活动的指导。两方面的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会成员组成基本上涵盖本、专科各层次在校生,专业以机电工程系学生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兴趣学生。成员组成结构合理,培养出一批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有一定号召力的社团骨干。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引导,涵盖多个专业方向的有机整体。

2.3 活动载体形式多样

学术社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指导思想,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构建开放式管理模式,杜绝闭门造车。“请进来” 主要是积极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或者筹划举办各级科技类竞赛,邀请兄弟院校同类社团参与。“走出去”主要是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以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重大比赛作为练兵和检验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开拓视野,寻找差距,加强交流。协会还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走出校园,走入周边社区,开展家电维修,电脑培训,并开设了服务热线和业务咨询电话,用专业服务社会,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3 学术社团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助推作用研究

3.1 学术社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学术社团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与机构,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社团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如邀请校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做科研讲座与辅导,讲授学科前沿、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最新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制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等。

3.2 学术社团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学术社团成员相对稳定,社团活动以老带新,使学习和科研具备的一定的传承性和持续性,学校以社团为组织,与相关企业双向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校内,以社团活动形式要为学生开辟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场地,提供科研实践设施,建造科研设计操作平台,提供科研创新创业硬件条件。

3.3 学术社团活动保障了系统性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有序的、分层次进行。这种训练可分为学术讲座、科普活动、科研竞赛、科研立项等几种形式。其中前两项是较为基础的形式,通过社团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利于普及知识、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科研竞赛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形式,以学术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参赛方式,有利于选拔、训练、提高比赛成绩。科研立项包括申报课题项目、申请专利成果等,这是最深层次的科研训练,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协助老师的科研完成相关工作,学术社团拥有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其“第二课堂”的优势使第一课堂得到了延伸和补充,指导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学生作为助理,可以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现场,接受现场指导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而通过学术社团提供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明确的认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依托大学生学术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改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而客观认识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指导,有序管理,探寻社团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衔接的运作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qx102161)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薛炜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2] 颜茵.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作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1(1).

上一篇:重视基础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科研素质 下一篇:以“中国梦”为契机 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