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时间:2022-07-10 10:21:34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民办高校的创立与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大的制度创新之一。中国的创业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出现较多的缺失与不足,本文就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发展走向

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2003年以后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阶段民办教育规模有不断扩大、体系逐步完善的趋势,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民办高学的创立与发展,其本身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大的制度创新之一。民办大学在招生、管理、经营、教学、投资、评价、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对焕发高等教育活力和制度创新具有较大的启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开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先河,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的概念(即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既涵盖了对20 世纪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思性总结,又包括了观察未来的一种视野。本文将就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 背景

国内创新创业研究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纷纷从各自领域提出“观念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模式,对高等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围绕创新教育,在教育的观念、教育体制与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运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广泛盛行,各种层次不一的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今中国的社会、教育、科学和文化正处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在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加切实地提供全人教育,知识分子又将如何负责地承担起社会发展与进步,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大学,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和部分高职院校,在回应市场挑战和追求功利、品牌和金钱的同时,只追求效率而忽视效能,只追求管理而忽略伦理,高校成为训练基地或文凭工厂。“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此种理论的泛化,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2. 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和一部分高校纷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创业竞赛计划,复旦大学为培养拔尖人才还拟制了“望道计划”。还有提出用“机会成本”、“自由劳动理论”等经济学概念阐述“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呼吁“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2002年,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的试点院校。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2006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均提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四大模式”,在创新课程体系方面,如清华大学为MBA开设有创新与创业方向,安徽工业大学开办了“创新能力试点班”。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构方面还建立了创业者协会。地方高职院校也都在十二五规划中落实教育创新精神,提出“六个一工程”等建构性创业内容。以上措施均是在创新理论下进行的教育尝试,他们或多或少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暂时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民办高校创新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1.理论基础薄弱,氛围不浓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从大学开始。虽然近年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主要阶段都突出了一个“考”字,注重的是学生的卷面分数,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知识、素养、能力等,学校则很少涉猎,导致基础创业教育的缺失。大学教育创业教育也如同一辙,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网站的开设并不多。高校普遍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却漠不关心。从学校文化氛围来看,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形式等还一直延续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应试教育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氛围。高校文化中创新意识、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氛围不强,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也由于自己缺乏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人格胆量,不会有意识地去鼓励和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媒体宣传和舆论氛围也未意识到对创业典型的挖掘和宣传。

2.政府认识不足,扶持不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社会各界理应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当担负起主要责任。我国目前的创业环境很不完善,处于弱势方面很多,如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和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创业咨询和创业培训缺位,创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3.高校重视不够,师资不足

在目前应试教育条件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同的高校对创业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很多高校还未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其使命和目标,没有把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体系中。民办教育因资金,创业师资力量、生源瓶颈问题等,陷入“心有余力不足”的困境。高校普遍缺乏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老师。很多高校大力引进的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研究型的人才,学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往往难以并存,创业型师资人才的奇缺。

4.企业参与不多,支撑有限

一直以来,我国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在国际市场很难占有一席之地。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发展的必行之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高校也需要企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平台,实施校企合作,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的想法,而且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竞争中企业要获得创新优势,就得吸引大量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我国企业在创新创业投入上总体偏少,大多企业仍然认识不到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能积极提供支撑大学生创业平台。

5.大学生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经济不够了解,不少学生家长和亲友还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这种潜在的对创业不信任的社会心理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新创业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即使选择自主创业,也因创业知识薄弱,创业经验和能力不足,一旦遭遇挫折,就丧失信心,一蹶不振。自古以来,“创业艰难百战多”,不能只靠一时的激情、兴趣和冒险精神,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成熟的心理和过硬的能力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生存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创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走向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端,如片面强调创新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以及对外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基于以上情形,对我国民办教育提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需以创新精神为动机,创新理念为先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灵魂是人类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须经过特定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法国从初中开始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日本则更早,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21世纪高校创新教育需要张扬三大观念,即创造价值观、动态知识观和知识文化观等。各级机关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2.教育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构建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创新上。它首先体现在导向机制和协调机制两个方面。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次是在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开设了创业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使课程已经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融资、如何组织资源、如何打造团队等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是政府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改变人们多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创造一种宽松的思想讨论和辩论的环境,允许搞不同的实验。在创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环境因素都对其施加影响,使出台的政策更符合客观实际, 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3.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教育实验的变革等。首先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除当前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外,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地方企业政策协调统一。其次要对创业基地功能定位,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再次是规范创业基地管理。一是把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最后,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并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4.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大学管理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等。首先是对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目标策略,进行前瞻性决策,并关注人才市场的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目标。民办学校更要通过自身灵活的办学方式,以自身高效灵活的政策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目标创新还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上,在改革中创新。结构创新是指大学从事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其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员创新是指强化师德教育,培育优良作风,以《教育法》和《教师法》为准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容。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2007(1)

[2]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 大学教育科学,2009(2)5-9

[3] 赵海涛. 谈创业教育[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7)

[4] 杭永宝. 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4)

[5]李春琴. 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战线. 2010(9)

[6] 赵文报,李英.21 世纪高校创新教育的宏观背景及发展走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2)

[7]陈尚云.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创新教育及其主要途径,社会科学研究2003 (1 )

[8]徐永.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分析.民办教育,2010(12)

【作者简介】何昀,男,1971年8月出生。江西蓝天学院公教部,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与物理。徐慧茗,女,1974年10月出生,江西蓝天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上一篇: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论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