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制度

时间:2022-04-15 08:14:44

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制度

为加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设施配备多能、人员培训全能,工作提高效能,服务健全功能”的“四能”水平,按照“一体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五化”规范,达到“小病有良医、慢病有干预、大病有救助、就诊有医保、健身有指导、康复有器械”的“六有”标准,特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达标)站基础管理考核办法。

一、基本功能

1.基本医疗服务

(1)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

(2)提供出诊、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等家庭卫生服务。

(3)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4)开展康复期医疗服务。

(5)运用针灸、火罐、推拿等技术开展适宜中医药服务。

(6)三甲医院对口支援专家每月至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2天。

2.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1)每月在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不得少于1次,重点做好卫生应急,重大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食物中毒等防治知识的宣传。

(2)每季度或根据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在社区宣传栏制作防病知识专刊。

(3)每季度发放《*健康管理报》和其他的健康宣传资料。

(4)深入特定场所(如新引进驻区企业等)开展肝病等传染病、职业卫生、心理健康、亚健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5)为每位居民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达90%。

(6)管理片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季度随访1次,80岁以上提供2个月一次的契约式管理和随访服务,同时根据老年人需求及时提供上门服务,签订健康保健合同的健康管理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对其他35岁以上人员开展就诊测量血压,对吸烟、酗酒、久坐等高危因素进行干预。

(7)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实施规范的动态管理,慢病管理率达85%,至少每季度1次的定期跟踪随访,随访结果(临床治疗、生活行为、健康指导信息)及时录入计算机实行动态管理并保存纸质的随访记录。

(8)开展社区居民的死因监测和调查。

3.卫生应急与疾病预防控制

(1)对社区范围内的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管理与宣教。

(2)协助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及流调。

(3)根据周边居民服务需求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接种(2008年应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景明佳园、春江新城、丁墙、天后、金叶花园、上怡二村。2009年后由区公卫办确定)。

(4)根据需求协助开展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2008年应开展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景明佳园、天后。2009年后由区公卫办确定)。

(5)开展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协助开展各类相关的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6)开展学校因病缺课、发热、腹泻早期预警监测,配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

4.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

(1)配合做好2个系统管理。

(2)协助做好新生儿出生缺陷、围产儿、5岁以下儿童及育龄妇女死亡的调查和登记。

(3)开展产后访视。

(4)协助做好免费婚检宣教等工作。

(5)做好计划生育咨询指导、孕前宣教,负责发放避孕药具工作。

5.康复医疗服务与惠民救助

(1)掌握社区残疾人等功能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社区人群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建立资料。

(2)开设红十字爱心角,设立红十字募捐箱。

(3)基本用药零差率品种不少于药品总量的50%。

6.合作医疗

(1)建立辖区“大病救助卡”、低保户五保户惠民减免工作台账,实行五免五减半,并如实做好登记工作。

(2)执行医疗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诊断、合理检查、严禁大处方、乱收费现象。

(3)有专人对合作医疗系统进行管理,确保网络通畅,收费项目维护准确无误。

二、基础管理

(一)人员管理

1.人员配备

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配备数量适宜的卫生技术人员。人员配备要以精干、适量和高素质为原则,要求医护人员一专多能。

每个站人员配备以团队组成人员为主,工作日白班在岗人员不少于3名[1名医生、1名护士、1名收费人员],夜间有1名医务人员值班,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站医务人员构成[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2名(1名中级或高年资住院医师、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2名护士,1名药房人员兼收费、操作合作医疗刷卡,1名医技人员兼B超、心电图、检验、1名公卫医师,其中1名医务人员(女)兼产后访视]。

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人员掌握血、尿常规的检验分析技术。全科医师应全部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接受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在内的至少1种中医药服务技术;能够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与咨询,指导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应掌握所服务区域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社区主要疾病谱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熟知法定传染病分类、报告方式、报告时限等各类卫生应急常识,重大传染病防治常识。

人员配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医护人员必须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资格证书或护士资格证书,并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他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医师、护士经注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基本医疗和护理服务;未经注册的,不得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2.人员聘用

(1)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人员由中心统一管理并实行聘任制。对符合聘任条件的执业(助理)以上医师,经个人自愿申请,由中心进行考试考核择优调配聘任,并报区卫生局社区科注册备案。

(2)鼓励聘用离退休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为其开展服务提供便利,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3)对聘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人员签定聘任合同,聘期为一年,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决定续聘、转岗、辞退。

(二)业务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康复、人员培训等业务工作由中心统一安排,并进行检查指导。

2.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对急危重病人应采取措施积极抢救,对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护送转诊到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与中心双向转诊协议,保证就诊者得到便捷、连续、优质的服务和急救渠道的畅通。

3.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和诊疗行为、诊疗文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首诊医师负责制,必须公示值班电话;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执业活动中实行统一的门诊登记、处方、收费发票和操作规程等。必须做到看病有登记、观察有记录、开药有处方、转诊有记载、收费有发票,并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操作技术规范,杜绝医疗差错,防范医疗事故发生。

4.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定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从事超范围诊疗业务。

5.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人员必须按时参加区卫生局及中心定期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药品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站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由中心统一配送,实行一体化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站用药必须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用药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与中心药房托管统一实行10%让利,对基本用药零差率品种药品做到首选、必选、多选。

3.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药计划必须每月报送中心,中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药计划采购和调拨药品。

4.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药品进销存明细帐,药品实行季度盘点。严禁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其他渠道和个体药贩手中进购药品及其它医用材料。

5.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要有专人负责,并按要求落实防盗、防鼠、防潮、防霉变等安全及质量保证措施,严禁将药品分散保管。

6.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得经营品和一类。

(四)财务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收支纳入中心一体化管理,不允许私立帐户独立核算。

2.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严格执行物价政策,统一收费标准,按照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做到临床常用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项目标准公布上墙,接受群众的监督和物价部门的检查。

3.全面落实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减免政策。

三、基本规范

(一)基本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制度:

1.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制度

2.24小时值班制度

3.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服务制度

4.社区卫生服务站双向转诊制度

5.社区卫生服务站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6.团队工作室制度

7.公卫工作室制度

8.社区康复室制度

9.其他相关管理制度。

(二)基础台帐

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统一格式工作台账,并规范填写。每月各中心对站点工作台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有书面检查记录,并提出整改意见。

1.基本医疗服务登记本

2.双向转诊登记本

3.传染病、结核病人管理登记本

4.院内感染管理登记本

5.残疾人(精神病人)康复登记本

6.妇幼、计划生育服务登记本

7.辅助检查登记本

8.医疗事故差错纠纷登记本

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本

10.“五小”单位基本信息登记本

11.健康咨询登记本

12.惠民医疗登记本

(三)绩效考核

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绩效考核,主要考核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工作、团队健康管理工作等,按照中心统一的绩效考核办法,分别对服务数量指标、服务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对站的满意度实施考核。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意见(区) 下一篇: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