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4-13 02:4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专题教学能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极大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能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专题教学的重要步骤是设置专题,设置专题不能随心所欲,而要依据大纲的规定,以教材为原本,注重学术研究,遵循连贯性与完整性的原则。专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遵循“变中求稳”的原则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或模式,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特色实践专题教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教学 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改研究项目成果(课题号:jgel201441)浙江理工大学“翻转课堂”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多,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全书29万字,主要教授1840年以来170多年的历史。然而,“纲要”课程的学时较少,只有32个学时(包括2个实践课学时)。显然,在“纲要”课教学中存在“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专题教学法可缓解这一矛盾,所以将专题教学法运用到“纲要”课教学当中成了必要且重要的事情。所谓的专题教学法,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1]近年来,笔者将专题教学法运用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实施专题教学能够使“纲要”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纲要”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学中教师往往四面出击,但不一定各个击破。或者说,是只照顾了面,而忽略了点。事实证明,这样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泛泛,而且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很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实施专题教学则既可以体现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同时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可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互相渗透,互取所需;也可与地方教材内容相互渗透,彰显地方特色;还可以结合“毛概”、“思修”等思想政治课中的相关问题、难点以及学生思想中的疑点与困惑,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和大胆求实剪裁。和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相比,专题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专题教学能够使“纲要”课更具科学性,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纲要”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党史、党建、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这些内容在“毛概”课程中也有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如何科学地处理“纲要”与“毛概”课中的相同与相似的内容。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就会对两门课程中重合的部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亦会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专题教学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前文所述,它是通过设立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与编排的,避免了重复现象),深入探究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引领学生从历史走向现代。所以说,专题教学的“问题”意识突出,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一个专题的设立为解决某一或某几个问题提供了便利。这样做既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同时也更具有开放性,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可有所拓展和挖掘。这就使 “纲要”课更具科学性,更符合教学规律。

(三)实施专题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严格地说,“纲要”课不是历史课,而是思想政治课,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诚然,“纲要”教材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教师依教材上课也能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成效甚微。与历史专业教材不一样,“纲要”课教材两到三年就修订一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时政内容、新的研究成果、实际需要内容被补充到教材中,旧的观点和内容则被剔除。这充分体现了“纲要”课的时代性与思政性。但是在准备修订或修订教材时期,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都是旧教材,接收的也是旧观点,这就未能紧跟时代的节奏,其思政性也相应减弱。专题教学则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体现了“纲要”课的时代性与思政政性,并更好地发挥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设置专题设置时,把过于繁缛的历史过程去粗取精,将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等与教材进行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纲要”课专题设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设置专题要依据大纲的规定,以教材为原本

专题设置是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这包括教材的本身,也包括其他相关教材的内容,亦包括教材之外的其他内容。专题的时空跨度较大,这与“纲要”课特点一致,但其在容量和内容方面与教材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专题的设置不能刻意迎合学生,随意而行,而要根据大纲的规定而行,不能脱离之;要以教材为原本,不能游离之。因此,设置专题要符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无论是设置专题还是展开教学都要围绕此目标和要求进行。除此之外,专题规定的重点、难点、基本观点要符合大纲和教材规定的重点、难点、基本观点,但可以灵活处理,不要一味迎合之。

(二)设置专题要遵循连贯性与完整性的原则

“纲要”课教材是连贯且完整的,专题也要连贯且完整,这既是专题教学的一般要求,也是专题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般而言,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一大问题是对教材重新编排而生成的。因此,专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不能以其的独立性来抹煞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通过前文可知,“纲要”课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思政教育的功能,而历史时间和内容都是连贯且完整的,所以专题也要体现时间和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要确保各个专题在连贯、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内。此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专题与专题之间,及知识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如果破坏专题历史主题、时间、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则“纲要”教学则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三) 设置专题要注重学术研究

专题教学与学术研究是相互促进的。设置专题是专题教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设置专题会促进相关的学术研究发展,而相关学术研究也会有利于专题的设置,甚至促进专题教学,二者紧密联系,所以设置专题要注重学术研究。在设置专题的过程中,“吃透”教材是第一步,这就须对教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深入了解,做到成竹在胸,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新问题。这些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条件,也就是所谓的促进学术研究发展。而相关科研成果的出现,深化了对专题中的问题认识,而且也可以将这些成果注入专题中,丰富专题的内容,加强专题的学术性,这就是所谓的科研促进专题设置。在这两个过程中,专题设置者也是学术研究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分析、归纳、总结、科研等能力,使专题更具科学性,为专题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实践

(一)合理地设置专题

笔者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汲取了本学院教师的经验,结合本校本科大一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依据“两个了解”(了解国情、了解国史)和掌握“三个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必然;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教育要求,遵循专题设置原则,设置了七个专题。这些专题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革命与社会建设。从中可以看出,专题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教材为原本进行设置的。除此之外,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党史、地方史等也融进了专题中。

但是,专题也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遵循“变中求稳”的原则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这些实际变化的情况大致有这些:一是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二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及其要求变化;三是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变化;四是专题教学教师的变化及学校要求;五是时代的变化;六是其他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专题进行修订,对专题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还要对学生情况、时代内容、学术前沿等进行了解。

(二)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模式

专题教学不仅仅是设置专题的教学,设置专题及讲解专题只是其中的重要步骤。在专题教学当中,应当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专题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授“浙江革命与社会建设”这一专题时,会让学生讲自己家乡发生的革命,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将党史、地方史、红色文化等融进专题课堂教学。研讨式教学法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讲,研讨式教学的对象需具备相应的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该教学法最适合文科类学生。[4]在教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这一专题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时,笔者设置了名为“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研讨题目,要求学生围绕该题目进行课前准备,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正面抗战和敌后抗战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经过讨论后,各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没有上台的同学可以补充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学生解答了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能力,启迪了学生的心智,优化了课堂教学。

此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运用到了专题教学当中。笔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将专题相关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笔者将其试用到专题教学当中(一个班级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在三个专题中设置了四个知识点,具体是:罪恶的军事侵略;洋务事业的兴办;封建帝制的覆灭;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笔者对四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了录播,配以选择题和问答题,并将这些制作好的视频和题目放到网站上。学生课前预习,可以看视频讲座、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笔者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纲要”课专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实际形成特色实践专题教学。无论是“纲要”教材还是笔者设置的专题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因此笔者进行了实践专题教学(红色文化专题)来配合课堂专题教学。

近年来,笔者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既定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依照学科专业、优势特长、兴趣爱好等,和“纲要”教研部的教师共同设计出了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主题。这些主题是:“领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感悟红色精神”、“中国红色革命调研”、“我党榜样文化研究”、“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专题调查”。此外,笔者所在的教研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其一,让学生走出去。学生通过多方调研,切身体会感悟红色精神以及新中国的辉煌成就。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学习调研,形成读书报告、论文、调研报告等成果。其二,让教师走出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参观考察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文化遗迹及红色旅游地,到同行院校交流观摩,并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全过程。其三,请进来。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校作报告、开讲座,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专题教学离不开教学基地。学院于2014年12月11日在龙泉市住龙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师生通过考察红色文化遗址,参与村委会具体工作,走访产业基地等多种方式,围绕红色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主题进行深入调研,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专题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齐慧敏、许晓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范连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探析[J].海峡教育研究,2013,(1).

[4]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赖继年,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

上一篇:新常态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下一篇: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