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4-13 01:15:09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担负着强壮国人、繁荣后代的重大历史使命。食品在营养、卫生方面是否满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食物污染、是否有毒,食品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然而食品安全丑闻却时有报道,引发大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思考。从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入手,探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食品安全;危害;监管;商业道德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

俗话说“病从口入”。从毒米饭到毒酱油,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瘦肉精,补充我们身体所需营养的食物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冲击我们的眼球,侵略性地进入我们的身体。有人说中国人现在正在练一种独门绝技——百毒不侵功,等我们的嘴巴把世间所有的毒都尝尽,身体便会形成一种抗体,对食品质量安全也就不再担心。这是无奈的夸张和调侃之词,但也说明了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危害类型:

1.食品存在物理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主要是食品中的各种有害异物,如金属、玻璃、碎骨等,人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如2011年12月青岛日报报道的金锣火腿肠一口咬出塑料馅,2012年6月黄河口晚刊爆料的“潍大”牌袋装驴肉中一口咬出一团毛等,这些足够让消费者恶心半天并容易感染疾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类食品质量问题的特点是肉眼可见,也是消费者经常表示不满和投诉的事由。

2.食品存在生物性危害。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霉菌。这类食品质量问题的特点是不易觉察,消费者肉眼无法识别,如病毒非常微小,即使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见,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察觉到。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赭曲霉素可以导致肝损伤,并具有很强的致病甚至致癌作用。

3.食品存在化学性危害。常见的化学性危害有重金属、自然毒素、农用化学药物、洗消剂及其他化学性危害。食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毒金属以及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含高金属的地质中吸取的有毒重金属等三个途径。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带有,例如发芽的马铃薯(土豆)含有大量的龙葵毒素,有的则是细菌或霉菌在食品中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类食品质量问题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身体内部,腐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食品原料污染问题严重。原料是食品加工的基础,原料有问题,食品肯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目前主要的食品原料来源于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承担了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量使用化肥、甚至滥用违禁高毒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源头环节生产经营分散,难以推行规范化管理来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难以追溯违规违法责任主体。同时,产地环境污染也日渐严重,给种植、养殖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

2.食品加工领域不法操作,恣意添加非食品化合物。目前食品加工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高,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环境差,许多小企业、小作坊往往不严格执行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检验制度,导致食品细菌丛生、安全不保。另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甚至某些品牌企业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品质,以及为方便运输和加工等也会过量加入食品添加剂。中国新闻网在2009年3月报道的《食品添加剂调查:一块面包里近40种添加剂》,让人对食品质量安全充满质疑。

3.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多多,积重难返,根源是违法成本过低。经营者们无所不用其极,以各种防不胜防的手段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由于相关部门的缺位,许多制假、贩假者逃脱了监管,即便“运气不好”被抓住,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罚款,也远远低于其违法成本,这就造成了许多经营者敢于造假、勇于造假,食品安全才会频频亮起红灯。当前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包括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城管等多个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执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现象。食品监管职能、责任被多个部门分解,形成分散的监测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监管,资源浪费,制度推行不力。

三、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净化市场源头,推行食品企业自查制度。食品企业是直接提供食品的组织,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首要环节,也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部原因。如果从源头抓起,从内因抓起,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将会事半功倍。目前对食品企业的自查制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面入手:企业的各类资质和资格证书是否与实际生产情况保持一致;进货查验记录是否如实填写;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和人员卫生防护等是否严格监控;生产和检验记录是否按规定时限保留;出厂检验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制度是否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法规是否遵守等。如果食品企业能够做到自律,或者食品企业的自查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则会从源头上切断食品安全隐患,形成良性的食品企业自我规范体系,那些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食品企业将会逐步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

2.加强食品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难免会有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不惜进行违法生产。在这种情形下,食品安全要能获得坚实的保障,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强化监管与加大打击力度,迫使食品生产企业依法进行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但更是政府监管出来的。要依法尽快落实相关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统筹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从源头立法上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额度,降低量刑下限;其次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整合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食品安全和他们乌纱帽挂起钩来;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甚至让部门官员为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负责到底,让违法经营者一经处罚就再也无法咸鱼翻身。这样,敢于以身犯险的人才会越来越少,才能形成一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大网,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

3.发挥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网络、电视、报纸可针对性地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食品进行宣传,大力彰显模范企业的正能量,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警钟长鸣,全方位展开社会舆论监督并持之以恒。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增强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督,增强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的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

4.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的商业道德。一个人对了,他的世界也就对了;一个食品经营者价值观正确了,他的商业经营也就规范合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近日接受采访时称,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如果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监管不过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食品行业的一部分经营者迷失了自己,置他人的生命和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利益熏心甚至背离人伦道德进行不法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他们缺乏基本的做人准则和商业道德。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问题,当看到别人热火朝天赚昧心钱逍遥自在时,自控力不强的经营者们难免心猿意马、把持不住。如果整个社会风气是积极的、和谐的和与人为善的,人性得到启发和弘扬,食品经营者们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从内因上切断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所以,弘扬社会正气、宣传商业公德是一个任重道远但却切实可行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企业自律之外更需加强监管[J].德州晚报,2012年6月19日

[2]扬州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J].依法履行监管职能.2010年6月3日

[3]蒋慧.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06)

[4]肖玫,袁界平,陈连勇.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7,(02)

[5]孙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1)

上一篇:垄断竞争市场、羊群效应与空置房的产生 下一篇:浅谈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