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时间:2023-03-15 04:19:28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监管 政府

一、食品安全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 “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

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如今,既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早已大相径庭。有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3 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施肥或排入溪流,造成污染。

2、加工工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3、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包括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 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使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打假不力、假打、暗地里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制假售假,这些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患。

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如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有96种。由于法规不完善,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造成的人体伤害,尚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5、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

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个别人把勤劳和智慧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地方,惟利是图的人层出不穷,尽干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他们何以敢冒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假、造假、售假的风险成本太低,往往是遇到问题交点罚款就可以平安无事。有时我们的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好象是处于猫鼠同眠的状况,监管部门需要生产企业交罚款以完成任务指标;生产企业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生产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食品问题自然屡禁不止

三、食品的监管

1、建立健全食品监管法。

为了有效保证监管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规范执法行为的食品监管法。 从我国的法律体系看,针对规范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而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监管人员的素质及适岗条件,跨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包括信息披露和商品召回制度等只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规定,而没有详尽地规范要求,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一定后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简单、过轻。

这也是造成监管部门和人员行政监管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完善食品监管法。 通过法律规定监管体系中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促使监管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执法监管。 形成对被监管者强大的监管力量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2、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政风行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廉政效能,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建立起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通过该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权力监管事项, 找到在具体监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并对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监管提出具体要求。

3、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学习有关对规范监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使监管人员明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通过对警示教育材料、案例的学习培训,提高其遵纪守法、依法执政的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

以公众放心和满意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职能定位,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使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行政,增强监管工作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态度,加强作风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做到勤政廉政。

5、整顿和规范检测机构和行为,制定全面的检测标准。

检测工作整顿应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大量各个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手段日趋完善、覆盖全国的实验室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适时、动态地调整食品检测标准和项目,规范检验标准与行为。 加强组织对有资质检验机构的认定,对监管机构的质检中心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制度。 以有效堵塞以往的监管漏洞,提高工作水平。

6、完善责任追究体制。

针对一些地方和监管部门制度形同虚设, 食品安全事故和干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状况, 监管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批案件,依据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不仅要从上至下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还要视案件影响的程度,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落实“在其位,谋其政”管理理念,杜绝监督管理缺位的情况。

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3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生产许可 食品安全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国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内的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等事件,欧盟的马肉风波、日本的毒大米事件等等,让消费者“谈食色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和物价也成为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幸福指数。因此,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抑制房价、物价问题一样是一项艰巨的民生工程。本文从我国现有的食品生产许可模式着手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提出食品安全问题改进的立足点。

二、我国现行的食品生产许可模式

2010年3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拟获取和延续获取生产许可的大致流程如图1和图2。

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可能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偶然事件,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此问题,而应当将此问题置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民众和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监督检查机制的失灵。面对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这条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我们按照不同环节可能引起的食品污染的诱因差异,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类:

(一)、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引起的食品污染或变质。由于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例如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使水源和土壤污染,从而造成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我国众多食品供应商都只具备小生产者特征,由于自身条件有限而导致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达不到安全要求。

(二)、食品供应链中的不良生产者为了牟取私利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在知情的情况下人为的影响食品质量。例如:2007年的苏丹红鸭蛋、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12年的染色花椒事件等等正是由于不良生产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而不顾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人为的影响了食品质量。

(三)、食品监督检测技术性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由于我国食品监督检测条件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对食源性病原菌认识的匮乏和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等原因有可能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而进入消费环节。

(四)、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由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支柱,当地政府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可能,例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据报导在事发前就有消费者投诉和反馈问题,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和放纵导致事件的扩大。

四、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系

通过图1可以看出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通过资料审核、现场审核和抽取样品检测等手段细化了生产工艺流程、卫生环境要求,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合理合法使用规则,确保了食品质量不受自然环境、加工工艺、卫生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技术层面上能很好的保证食品质量。但是,根据上述对食品安全问题原因的分析,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只是从某些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起到了预防的效果,对于生产过程和储运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立足点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国家的声誉受到影响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食品质量安全建设刻不容缓,根据上述原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办法,从源头上控制好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二)、加强商业伦理道德建设和明确添加剂的合理合法使用原则。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提高检测机构的检验水平,跟踪国际标准的更新和检测手段的提升,加强检测机构的能力的同时保证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确保不给企业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加大抽样频次,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开。

(四)、完善对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制度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对于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应负连带责任,从而确保监督工作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29号),2010年3月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质检总局2010年第88号公告),2010年08月

[3] 余建国,戴劲,张向荣.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0,(1).

[4] 郝丽峰,柴树峰.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

[5] 戴劲,张向荣.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制下生产企业成本收益研究[J].标准科学.2011,(2).

[6] 陈玮.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机制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J].食品安全导刊.2010,(9).

[7] 闫庆松.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准入及法规解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1,(1).

[8] 志坚.食品用纸包装必须通QS准入才能销售[J].农产品加工.2009,(9).

作者简介: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一、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志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

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二、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食品专家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的健康编辑。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王薇. 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产业 质量 安全 内在关联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恶意性竞争手段,选择不正当的渠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最终引起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也决定了食品市场销售的数量与品牌。深入性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内在关联,能够向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的危害

回顾近几年来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等两大指标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地解决,这也给该产业链的可持续经营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调查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造成的危害如下:

1、损坏消费利益。《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规定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调料等。这些食品融入市场销售,对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购买不同种类的食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相反,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不合要求,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利益及适用利益造成损坏,违背了市场销售与购买权益的均衡性。

2、扰乱市场秩序。工商部门每年抽查了大量的销售食品,经过统计与总结后发现,导致食品质量及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进货成本而采购低质量的商品;二是恶意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经营者采取恶意竞争手段而出售劣质食品[1]。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场规划中提出了经营规范与秩序被打破,给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3、降低经济收益。食品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构成,这与商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食品属于“快速消费”商品,每天都需要不断地更换,且所有民众都是食品的销售对象。食品质量抽查不合格,降低了消费群体对企业的信任度,以及食品企业在市场上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形象。由此减少了食品采购与销售的数量,原先确定的生产数量与实际销售情况存在差异,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二、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的内在关联

食品行业在大市场环境下,在生产加工、经营推销、市场宣传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这是食品加工、销售产业持久经营的基本保障。结合食品产业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效,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内在关联十分密切,主要表现于:“相互统一、相互辅助、相互支撑、相互发展。”

1、统一关联。安全与质量两个指标均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标准,两者互相统一于食品中且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情况下,检测评价市场上的某一类食品,不仅要考虑其内在质量是否合格,也要重点考察食品食用后的安全系数,两类指标只要有其一不合格都是达不到国家标准的[2]。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统一存在于食品考核指标体系里,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2、辅助关联。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辅助关系,集中表现于两项标准的“相互促进”特点,一种指标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指标,相互产生的作用比较明显。可以说,质量达标的食品,安全系数也符合标准;安全系数达标的食品,必然符合质量认证的条件。这种内在的辅助关系,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或者采购销售环节中,都要重点考虑质量与安全标准。

3、发展关联。发展是推动事物改革进步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坚持变革发展才能取得新的成就。食品产业关系着我国“民生”现状的发展,一旦食品认证标准出现问题,既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经营状态,也会牵涉到企业现实经营的收益水平。质量与安全性的发展关联:综合改善待售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收益的增长。

4、利害关联。上述几种关联特性,从正面角度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质量与安全指标对食品产品的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判断,食品质量与安全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利害关系。具体而言,这两类指标不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最直接性的影响是降低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不利于食品销售利润幅度的增长。

三、解决食品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得到了适当的控制,本行业基本进入到正规渠道经验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局势,国内企业遭受了国外企业的巨大冲击,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限定了本土食品的销售额度。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改善国内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推广先进的食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1、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净化市场源头是重点,这一步抓好了,购者放心。

2、完善检测体系。对现有的质量与安全检测系统进行完善,建立科学可行的食品管理方案,保障其质量与安全标准。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3]。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上市。

3、注重媒体监督。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曝光食品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指导相关部门拟定处理方案。如: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关注,持之以恒。这些都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4、推广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绿色食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4]。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结论

总之,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标志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同产业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收益。食品生产与销售对民众基本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民生”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存在的关联,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春静.食品产业注重质量与安全标准的现实意义[J].食品与安全,2010,27(14):30-32.

[2]赵永平.简论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内在关联[J].现代经济信息,2011,27(14):52-54.

[3]李俊.基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的食品营销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12):6-8.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416.82 文献标识码:A

食品是维持生命继续运行的重要元素,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能够极大的影响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每一个健康的公民对于干净的食用产品都在不断的追求当中,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反映出来,一部分食品添加不该添加的有毒成分,一些食品虚夸营养成分,浪费资金,更有甚者采用变质材料投入食品加工。这些问题在短期影响到人身的安全,长期下来将导致整个食品行业的信用度下降,国内人员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受到影响。

1 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的特别性质应当从人的感官入手,察觉,听,看,闻,尝,触等可以有效识别不同是食品,此外,一些食品的辨别较为隐秘,是只能通过机器来进行的,例如酒精的成分,同样是白色的牛奶是纯还是稀,一些食品通过语言性的描述能够区分差别,而另外一些食品描述较困难,需要专业语言的了解,为了让公众能够知道食品的成分,往往将构成食品的各种添加成分也标明在包装袋上,并说明量的多少。

1.2 对食品的要求

食品消耗者和社会评价方面对于食品有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要求。评判与了解方法也多种类。显性要求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明文规定,对于加工环境,生产过程,流通时间,保质期限等落实到文字和公告上,政府和相关单位通过检查,和强制力对这些文字和公告给予严格执行达到净化市场,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的目的。隐形期望的概念主观性和意愿性较强。是人们对于一些非硬性规定的食品要求的反应,可能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喜好有着不同的特点,经过长期的时间沉淀形成的经验型的东西,产品供应者根据消费者的长期认知将有所特别注意,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作为赢得市场的主要条件,所谓求新求异也是有一定客观条件来作为支撑,满足了消费者的若干心理追求。

1.3 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是否能够获得认可应当从隐性和显性两方面做出评价。一方面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和生产的必要流程,并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但是对于质量,是一个明确的非主观因素,它的各项指标是有明确规定的,达到目标则质量合格,否则就是非合格品。所以,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是针对于显性因素来说的。不能从主观爱好来说明质量是否过关。

2 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

安全是质量的绝对充分条件之一,所谓安全,就是食品应当符合入口要求,无毒副作用,不能够对人体产生损坏甚至致命,要理解这一概念可以从下面角度分析: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性的把握是与国家发展之间相紧密联系的,食品的安全是公民身体健康,拥有充分的体力和脑力参加劳动的必备标准,进而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离开了健康,则其他工作都无法达到。入口之物的健康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强烈追求,也是一个社会步入文明礼仪之邦不能缺少的因素,是其他工作运行的基础条件,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对人民大众生命的关怀相联系的。这是国家步入成熟社会的标志,消费者的满意也是保证食品行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维持生命活力的最主要保证,每一个生产者都要带着这样的意识进入食品生产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7篇

一、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二)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三)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二、食品安全性

(一)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二)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三)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整理

3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部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

[2]黄卫东,邓祺.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当代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3-45.

[3]陆来浩,郑洪广.食品安全的经济分析[J].新东方,2014,(1):71-75.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G201302009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关注,不安全的食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生命,甚至还可能影响子孙后代。近年来,虽然我国各部门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但由不安全食品引发的疾病和中毒事故屡有发生,为了增进大学生的健康素质,需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食品安全性教育,掌握与食品安全性有关的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1-4]。因此,面向食品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这门专业必修课有重要的意义,课程围绕食品生产、加工和分析检测的相关环节着重阐述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潜在因素和污染来源,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科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和保护的学科。目前日渐提高的食品品质安全要求与现实食品品质和安全状况之间的矛盾已逐步成为我国消费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企业以及各级科研机构广泛需要能够胜任从食品的生产、包装、贮运、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品质分析、控制的综合型人才[5-10]。目前教学中,多数实验课程是以验证性内容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内容较少,使得学生实验课学习积极性低,并且难以全面掌握相关的技能。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人才的需求,结合“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工艺、食品分析等专业知识,成为具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能力的优秀毕业生,通过这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对口专业人才[11-12]。

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发展动态和管理体系方面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食品质量与安全这门课程是根据厚基础、强应用、依标准的理念来进行设计的。

厚基础是工艺过程中危害的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确认;强应用即将ISO9000和ISO22000体系知识运用于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去;依标准是依据GMP、SSOP、ISO9000、ISO22000以及食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力争使学生能够熟规范、懂规程、通体系。

总体思路是任务驱动教学,讲一练二拓展,实现学做一体,突显三个一致

第一个一致是:教学项目设计载体与区域典型食品资源类型相一致

黑龙江省典型的食品企业类型包括粮、油、肉、蛋、乳及山特制品等,本门课程将其中的四大类典型产品与四大管理体系相融合,设计出果蔬罐头加工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油脂加工企业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制定、肉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等四个教学项目。

第二个一致是:课程教学重点与学生就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一致,实用够用

质量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依据QC七工具通过对照生产记录、产品标准、操作规范等资源,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以及跟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也从单一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在到车间去实践转变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教学真正的做到实用够用。

第三个一致是:教学环节实施与企业质量安全认证实际流程相一致,真岗实做。

学院现拥有一栋独立的食品加工大楼,设有七条生产性实训车间,其中牡丹江日升昌食品有限公司注资肉制品生产车间和山特干品生产车间,企业长期生产,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生产项目设计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深入到车间进行管理监督,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同时本门课程还与校内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相结合。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大豆油脂的生产与检验技术、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肉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等三门核心课程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一样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众所周知,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所以我们就施行加工的学生生产,而我们的学生进行管理监督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教学面更广泛,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

三、教学内容设计

本着“学中做、做中学、零距离就业”的指导原则。对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删除了学科间交叉性的内容,像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食品法规与食品标准这些内容在《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前导课程中统统已经将的很详细了,所以本门课程就都不在重复。

而本门课程就讲良好操作规范与应用、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与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应用及ISO22000质量安全体系与应用,这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核心内容,改革前的课程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也讲,但是他是把的理论知识均放在“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这一章中讲解,把所有的应用实例放在“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一章中讲解,最后将瑕疵问题原因查找方法放在“食品质量控制与设计”一章中讲述。这样的安排很有学科性,理论上也说的通,但是学完之后学生的反馈是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太多、太散、太杂,没有逻辑性,记不住,所以直接导致了后期的不学习。

基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在课程重构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进行了大融合,一方面的知识就沿着一根主线讲到底。这样四方面的内容重构之后就变成了四个教学项目,而每一个教学项目针对于一个操作规范或是一个体系,每一教学项目下又设有教学子项目及拓展项目,子项目中一项由老师带领学生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讲解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将知识点融入进去,其余子项目采用由学生主导设计实施、教师辅助的形式进行,而拓展项目则是由学生课下独立设计操作完成。这样,经过重构后课程内容就包括了4大实践教学项目,11大子项目和7大拓展项目。

三、课程特色

①典型食品,依标构建,全程管理。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选择黑龙江省区域典型食品资源如山特产品、乳制品、肉制品等作载体,依据质量标准构建管理体系,对生产环境、人员卫生、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管理。②依项目用基地,讲一练二拓展。依据所设项目的特点,利用生产基地进行边讲边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并在课下开设拓展项目,强化学生技能。

四、总结

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且课程内容不断地发展变化,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效果显著,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的学习,85%的学生在校期间选择报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通过率达100%。在食品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3左右在从事品控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卫敏.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3):86-88.

[2] 邓后勤,夏延斌,王燕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8):147-160.

[3] 李正鹏,吴萍,祝嫦巍等.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149-150.

[4] 吴崇珍,王宇婷,李玉贤等.食品安全检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天中学刊,2013,28(2):139-140.

[5] 胡选萍,张志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食品工程,2012,(4):7-10.

[6] 敖常伟,凌敏,林杨.《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2):109-114.

[7] 凌去非,李义,黄鹤忠等.综合性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9005-19007.

[8]刘志明,张丽媛,张丽萍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91-93.

[9] 刘萍,祁兴普,展跃平.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48-150.

[10] 刘娟,付雪,贾云等.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80-181.

[11]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08,14(15):227-229.

上一篇:自主创新范文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