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19 16:33:51

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09-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我们天天都要接触、入口的,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和身体安全。而如今的食品行业却出现了“塑化剂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大头婴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曝光率一方面说明了社会更加民主、传媒更加关注民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食品质量安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食品质量安全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食品源头的问题,植物、动物在种植、养殖的时候人为添加了不合法或合法但不附合剂量标准的化学物质,例如今年5月报道的关于瓜农过量添加膨大剂而导致未熟西瓜“炸裂”的事件,又如双汇被揭露给猪食用“瘦肉精”使猪变成“健美猪”从而只要瘦肉不要肥肉的问题;食品源头的问题另一表现在于,有的食品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农药残留量超标,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食品加工处理的问题,有的不法厂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非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三聚氰胺”、“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销售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或者胡乱宣传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例如有的保健食品被夸夸其谈成“祖传秘方包治百病”,误导消费者。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为了能更好地整顿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改善现状,我在此探讨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食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不够。例如,瓜农给西瓜过量添加膨大剂,导致西瓜长得更快更大,未熟却可早上市销售,但导致西瓜“爆炸”,降低产量。有报道称,有的瓜农只是按照技术员说的去添加膨大剂,但过量最终导致了西瓜“爆炸”,其实他们并不知膨大剂的作用和允许计量。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市场上的“膨大增甜剂”主要为氯吡脲,是农业部允许使用的,该产品是否影响人体健康也尚无定论。氯吡脲是被农业部允许瓜农使用的,也是唯一合法允许使用在西瓜上的激素。” 根据农业部规定,氯吡脲在西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1毫克/千克(NY1500.75.1-2009),即可以理解为“残留低于此值,对人体健康无害”。

可见,很多农民或者生产者对自己养殖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了解的情况甚少,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他们生产的产量、质量,不利于他们了解市场正确营销,也不利于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检验。

2、我国地域辽阔,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有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甚至无标生产,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3、部分企业与企业家明知故犯,他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却丢失了良心,选择了利益。

4、相关的法律不健全,监督惩治力度不够。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内容比较单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等。同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质量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5、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缺失。国家质检总局才在2006 年提出将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预先防范方面还是相当薄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预警机制已经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最重要环节。欧盟2002 年一项条例,将预警原则规定为欧盟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重要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欧盟在立法伊始就将人的健康摆在第一位,只要认为对人健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障措施,而不必等到充分科学依据的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完全明朗化后再采取措施,因此,欧盟立法中规定的预警原则赋予了欧盟及各成员国政府及时迅速采取行动预防食品危机发生的权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三、结语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政府以及生产者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应当痛定思痛,对待食品质量安全此关系民生的大计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到国家监督管理体系体制的改进,小到村乡县的生产技术知识的有效宣传和学习,层层把关,事事做好,精益求精,让消费者放心。

参考文献:

[1]王东燕,陈国华.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吉林业,2010(08).

[2]杨中柱.浅谈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食品安全建设思路[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方维焕,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需尽快与国际接轨[J].国际学术动态,2003(01).

食品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字:食品质量检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强制检验

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几年发生的各类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最近发生的“毒胶囊”、“瘦肉精”等事件,引起社会再一次将目光瞄向了食品行业。虽然,政府、企业都对事件进行了处理,但是,类似事件还是不断发生,并没有根本的得到解决。这类事件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学者们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从组织模式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市场准入制度对其进行的研究,等等。下面具体回顾下他们在这些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

一、浅析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检验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及对食品加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科学,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藏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的食品检验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随着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质量监督等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但目前为止,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表现出的是技术部门的职能混乱。我国食品质量检验部门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在履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责任分工不明、技术任务操作混乱的情况,从而导致有些食品出现检验不严格或漏检的现象。

其次,就是缺乏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相配套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受到企业生产条件的限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前社会,有些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忽视了对于食品企业生产条件的严格审查。有些企业生产环节的卫生处理工作存在着瞒报、漏报的情况,甚至有些企业粗制仿造,生产假冒伪劣食品,使质量安全检验部门不能够对企业质量保证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而无法从根源上对食品质量安全加以严格控制。

3.检验技术力量有待加强

现阶段有些地区的质量安全检验人员还存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甚至对食品的基本检验项目与国际标准标都不太了解,这就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因检验人员对于设备操作、检验流程的不熟练,会对检验结果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检验结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4.对于违法食品生产企业或个人的处罚力度不足

从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地方保护主义是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的主要阻力。其原因在于,很多食品生产企业是作为地方性经济支柱产业存在的,当这些企业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地方机构就会为了维护地方经济而对这些违法厂家加以庇护,这就给不法食品生产企业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从而也阻碍了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5.应对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作为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作开展的强力支撑与重要技术保障,对于缓解当前食品市场层出不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建立,应做到严格把握技术关;明确任务,强化应对措施;加强对于检验机制与检验技术的创新;针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人员,建立起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

5.2 针对检验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重点控制

首先,对重点产品进行重点检验,

其次,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

再次,对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5.3 充分发挥法律效力,提升监管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是一部对食品从原材料加工到出厂等各个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因此应把握好对于该部法律的学习与应用,以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质检部门在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对检验不合格后的处理规定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重点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措施,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以切实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

5.4 注重食品质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按照相关法律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检验操作制度。同时应加强对于质检人员专业操作技能的定期培训,并努力提高其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培训结束后,还应根据培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来增强检验员的工作积极性。

5.5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针对全国性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快速预警。同时还能有效加强对于食品流通以及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监控,通过该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以及早处理。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与发展探析

食品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监管 政府

一、食品安全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 “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

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如今,既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早已大相径庭。有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3 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施肥或排入溪流,造成污染。

2、加工工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3、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包括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 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使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打假不力、假打、暗地里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制假售假,这些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患。

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如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有96种。由于法规不完善,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造成的人体伤害,尚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5、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

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个别人把勤劳和智慧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地方,惟利是图的人层出不穷,尽干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他们何以敢冒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假、造假、售假的风险成本太低,往往是遇到问题交点罚款就可以平安无事。有时我们的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好象是处于猫鼠同眠的状况,监管部门需要生产企业交罚款以完成任务指标;生产企业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生产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食品问题自然屡禁不止

三、食品的监管

1、建立健全食品监管法。

为了有效保证监管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规范执法行为的食品监管法。 从我国的法律体系看,针对规范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而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监管人员的素质及适岗条件,跨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包括信息披露和商品召回制度等只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规定,而没有详尽地规范要求,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一定后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简单、过轻。

这也是造成监管部门和人员行政监管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完善食品监管法。 通过法律规定监管体系中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促使监管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执法监管。 形成对被监管者强大的监管力量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2、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政风行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廉政效能,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建立起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通过该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权力监管事项, 找到在具体监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并对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监管提出具体要求。

3、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学习有关对规范监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使监管人员明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通过对警示教育材料、案例的学习培训,提高其遵纪守法、依法执政的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

以公众放心和满意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职能定位,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使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行政,增强监管工作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态度,加强作风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做到勤政廉政。

5、整顿和规范检测机构和行为,制定全面的检测标准。

检测工作整顿应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大量各个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手段日趋完善、覆盖全国的实验室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适时、动态地调整食品检测标准和项目,规范检验标准与行为。 加强组织对有资质检验机构的认定,对监管机构的质检中心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制度。 以有效堵塞以往的监管漏洞,提高工作水平。

6、完善责任追究体制。

针对一些地方和监管部门制度形同虚设, 食品安全事故和干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状况, 监管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批案件,依据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不仅要从上至下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还要视案件影响的程度,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落实“在其位,谋其政”管理理念,杜绝监督管理缺位的情况。

结束语

食品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 质量认证 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 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 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 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 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 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 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 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 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李志友.食品质量根本就不该“免检”[N].中国包装报,2008.

食品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3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一、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志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

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二、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食品专家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的健康编辑。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王薇. 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范文第7篇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食品的特性。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食品质量范文第8篇

一、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二)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三)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二、食品安全性

(一)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二)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三)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质量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

三鹿奶粉事件国务院启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给国人的震动不亚于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有企业本身管理的严重缺陷,但现行鲜乳标准及乳粉卫生标准的缺陷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一问题说明,健全食品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一、标准化战略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标准化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第一关。由于工业“三废”的增加,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施用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聚集,农业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污染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据资料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集而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约14万公顷,遭受不同程度大气污染的耕地约540万公顷,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7%。没有安全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因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2、标准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标准化战略是指企业运用标准和标准化原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其内容包括标准与科技协调发展、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标准的制修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组成。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企业产品标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食品企业应将质量安全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强食品生产标准化,严格食品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食品安全检测、监察体系,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3、标准化是食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日本、欧盟等主要食品进口国大幅提高农兽药残留检测标准,有些标准几十、几百倍地严于我国。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99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5万多个暂定限量标准,对涉及264种产品种类同时规定了15种不准使用的农业化学品。目前,国内仅制定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标准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今年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王歧山副总理讲到一个事例,北京一家接待五国元首的装修豪华的宾馆,但是这个宾馆最终没能派上用场,原因是室内刺激性气味大,但经检测各项安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而我们的室内装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对加快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主要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当前,要重点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加快标准化战略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紧迫性

从当前国际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看,标准化工作存在着“五大缺位”:一是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二是我国现行标准的落后老化,三是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普及率不高,四是企业执行标准的不到位;五是标准监管的不力。目前我国产品标准水平仍然不高,采用国际标准的不足60%,许多重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低于50%。我们缺少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名符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从质量和竞争力来看,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包括一些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这正应验了“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的企业发展法则。这也是造成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忽视质量,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有的甚至唯利势图,恶意制假售假,严重危害健康安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影响,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的合格率更低,问题很突出。企业存在自检自控体系不完善、自律意识不强、不按标准生产、不能持续满足卫生注册要求等情况。种植养殖源头问题仍然很多,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尚未得到明显解决。

三、加快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1、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

2、加快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农业标准化示范村”,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快引导食品企业建立食品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03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了《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奠定了基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积极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手段的标准体系,并督促其实施和持续改进,确保其持续有效。

4、加快构建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保障本国的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出口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随着全球食品行业第三方认证制度的兴起,急需制定一项全球统一、整合现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体系、既适用于食品链中的各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活动、又适用于审核与认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基于上述迫切需要,2005年9月1日ISO正式了《ISO 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2006年我国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满足食品安全认证认可和促进食品国际贸易、消除技术性贸易堡垒等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贯彻实施GB/T 22000-2006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5、加快政府部门标准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更新、覆盖和检测指标的完善。标准化主管部门部门及时将标准更新信息发送到各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机构标准水平;二是加强装备建设。政府出资,在每个县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防止检测资源浪费,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确保新标准的贯彻实施;三是出据科学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做好导向。

综上所述,食品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国内外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必须尽快和国际接轨,努力缩短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必将为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研究和实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

2、李凯年逯德山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启示

《世界农业》 2006年10期

食品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管理对策

1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中的问题

1.1 产品的可追溯性差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食品加工模式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由于食品加工人员基数大,管理困难,在进行食品加工过程中,经常由于个人卫生不合格,使得细菌经由食品加工人员沾染到食品上,导致食品卫生不合格。除此之外,为了节省成本,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在进行食品加工的时候采用不合格的原材料,使食品本身自带一定的物理性危害,严重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安全,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食物在种植与饲养的时候就带有一定的危害,农药残留超标,这也会使超标的农药残留在加工食品中,使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重。

1.2 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

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尤其是毒奶粉事件、禽流感、地沟油等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正好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门槛比较低,一些国外已经严禁使用的添加剂,我国食品加工中仍在使用,并且相关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并没有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使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流入到食品市场中,严重危害了食品安全,大部分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都没能按照国际上通用的食品加工标准进行食品生产与加工,没有遵守市场准入制度,一些没有质量合格标志的产品也经常出现在市面上,使食品市场安全卫生管理十分混乱,且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懈怠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质量,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3 原料的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在原材料种植与饲养上,一些原材料的种植与养殖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源头上就给食品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现阶段,我国许多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采用的是与原料生产商合作的方式,不直接生产食品原材料,这就使食品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食品质量。另一方面,原材料生产经营者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使原材料在种植与饲养的过程中残留农药、寄生虫等有害病菌,间接地影响食品质量安全。

2 我国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一些新的农作物生产、动物养殖技术不断应用到食品原材料的加工中,使在农业生产与动物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一定的化学药品,这些化学药品的使用导致食品原料中会存在一定含量的农药,这些农药的存在对食品安全十分不益,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在进行食品加工与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加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润,在食品中添加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这些食品添加剂也是化学产品,大量的添加也会使食品的化学物质残留增加,不符合食品质量标准,严重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

2.2 有害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微生物本身对食品质量安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微生物本身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现的食物中毒事件,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由微生物中毒引起的,常见的有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病毒性大肠杆菌、口蹄疫病菌等,这些有害微生物病菌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些有害病菌经常附着于食物上,经过食物途径传播到人的身体内,从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一些微生物经常存在于动物身上,这些带有病菌的食品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酮、醛等,这些微生物质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 我国食品质量全面管理的对策

3.1 食品生产企业应高度的重视其技术研发工作

现阶段,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既要保障食品质量,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因而,食品生产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对食品加工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都要完善,保障食品加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符合生产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食品。在生产技术上,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领导人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发,加大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现阶段,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产技术不断更新,食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仍应再接再厉,进一步促进食品质量的提高。

3.2 做好食品生产企业工艺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工作

对于食品加工与生产工作而言,一定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的监管工作,只有认真执行监管工作,才能够保障食品质量。首先,在工作中应该对食品加工的各项参数予以及时和准确的记录,保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次,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责任制,落实食品生产与加工各个阶段的负责人,保障食品生产与加工各个阶段都能够有相关的保障,这样才能够保障食品质量。再次,在进行监管时,如果发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及时解决,不允许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防止不合格产品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后,在进行食品质量监管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都要进行监管,不合格的产品不可以流入市场,保障质量合格的产品才可出厂。

3.3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

在企业进行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员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在工作中能够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者会危害食品质量的因素一定要及时与管理人员沟通,从而保障食品加工与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合格,质量才能够有效的保障食品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十分重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关注,认真分析与了解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科学合理的制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体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改革进程,对不合格食品与生产加工的企业严惩不贷,尤其是对不合格的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一定要追根溯源,彻底杜绝此类商品在市场上的再次流通,并且引进先进的食品质量管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各类食品质量问题,促进我国食品质量的提高,使我国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明.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食品安全,2008.

[2]兰萍.浅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政策及启示[J].科技创业,2010.

[3]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

上一篇:现代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室内艺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