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个训练点

时间:2022-04-11 05:43:27

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个训练点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却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毕竟小学阶段是以识字教学为主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与小学阶段不同的特点,他们往往希望摆脱小学写作中的简单、幼稚的笔法,以求写出一些有一点深度、有一定感染力的文章,然而却又无从着手。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不会审题、不会立意、不会选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辞,任凭老师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而他们一件事、一个素材换个开头、换个结尾就能成就万篇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中教师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迅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办法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

一、学观察

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在他们的眼睛中,除了老师就是家长,除了家长就是老师,再没有其他能成为他们作文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例如:练习对植物的远“观”近“察”,让学生学会从植物的整体到部分去观察,去发现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学会留心,学会时时注意。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作文中就有了他“眼中的生活”。

经训练,一名学生这样描写他看到的荷花:它的茎有手指般粗细,表面凹凸不平,摸上去好像有许多小石子镶在上面似的。荷花的叶子约有盆口大,浮着的叶子像一个个绿色的翡翠盘,站立着的荷叶像是一顶倒过来的帽子。荷花更是漂亮,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像是要急切地裂开似的;有的已经展开了两三个花瓣,像是害羞的少女;有的全部展开了,花瓣犹如粉嘟嘟的脸蛋泛着红晕,中间举着一个未熟的莲蓬……

二、练描写

先看一段文字,《岁月的脚步》:

“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黄昏中,一位衣冠不整的老人踏着最后一缕夕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名字――屈原!犹如白玉一般纯洁的你,与黑暗腐朽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你选择了逃避,远离这个纷杂的世界。身为三闾大夫的你做出了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选择,似乎是匪夷所思,但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历史把你安排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已经注定你与这个世界的水火不容,而你又无力改变它,你只有离开。于是,汨罗江畔纵身一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痛心惋惜的一幕。

这则材料源于课本,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内容,小作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果换成平白的叙述,其表达效果就差多了,这就是叙述和描写的区别,这一比较我们得到启发:通过采用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动作描写,从而避免了平板冷漠的叙述,彰显了文采,融议论于叙述之中,叙议结合,既表达了自己的褒贬立场,文章的真情实感也呈现于字里行间。

三、练语言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也就是文章的“鞍”。文章新颖的选材,精巧的构思,精确的立意,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如何让学生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

(一)锤炼词语,活用句式,彰显生动和谐之美

贾岛“推敲”的故事和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的锤炼,大家耳熟能详。其实现代文里面也有许多类似的范例,比如初中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钻”就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如《济南的春天》中,“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小雪”,句中的两个“卧”字就把村庄和雪写得活灵活现,让句子新意迭出,增添了语言的无限魅力。锤炼词语,准确使用动词和形容词,一定能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

(二)巧用修辞手法,展现出清新雅致之美

作文中,巧妙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人乐于接受。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让人感到行云流水,气势磅礴;拟人句具有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平时语文课中的仿句练习,应鼓励学生运用到作文中。

(三)活用名言、诗句、歌词,点出情趣之美

名言、诗句经过了历代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之效。如写勤奋之类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谈理想时,可以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要颂扬人物的品质,你就可以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俗语、歌词、顺口溜等,都极富生活情趣,我们灵活地把它们引进作文里,显得很有意思。

(四)点缀幽默风趣的语言、意蕴深厚的哲理句,凸显个性之美

让学生作文语言靓起来,我们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看报、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作文时,告诉学生要积极尝试,大胆巧用这些技法,使学生能持之以恒这样做,这样一定会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

四、多模仿

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班车,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模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蓦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最初就是借助模仿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北山口镇第一初中)

上一篇:提高语文成绩 从课堂抓起 下一篇: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