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感感受数学的生活味

时间:2022-04-09 03:36:23

培养数感感受数学的生活味

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应该有“数感”。“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十个重要概念,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体验、感知、发现和探索,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全班展示出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长度的概念,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强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例如,我设计的应用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四、让学生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的地砖最美观?用多大尺寸的地砖最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已经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理解,使学习者与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五、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它表示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形成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内化。估算不仅是促进学生数感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如,计算5.96×8.2,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5.96接近6,8.2接近8,所以积一定在48左右。估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运用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在平时有意识、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探讨自主学习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