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创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4-08 10:49:13

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创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 要: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核心在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作者通过国内外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育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三大挑战,并结合高校科创工作经验,通过创新教育观念、拓宽培养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评价体系等工作,研究分析了如何挖掘高校在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为建立健全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使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农业科学教育要向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基础教育的方向发展。

1.农业高等院校科创工作的背景与时代意义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科创工作的实质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总的来说可以归为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1947年的哈佛大学,两年后的斯坦福大学也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在内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许多高校还设有创业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1]。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普遍被认为开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当年,清华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农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可以上溯到1986年发表的《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3],这篇文章在研究农村经济改革中涉及创新创业问题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概念,这表现出,我国创新创业研究也是源于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促进。

对于农业高等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尤其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多学科的环境背景,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综合类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保证。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背景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孵化场所。

2.农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中面临的挑战

2.1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不协调。

我国技术创新数量、专利数量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技术创新的高数量指标背后,产业化应用的数量却很低。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4]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必须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全面显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统计管理工作等涉及的部门、地区较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仍不健全,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未公布权威数据。尽管如此,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确是学者的一致结论。目前各界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引用做多的数据是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5]。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严重偏低,凸显出技术创新教育的过快膨胀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明显滞后。

2.2科创培养方案和科创人才结构的不协调。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科创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问题。现有培养方案通常过多强调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和应用锻炼的过程,更容易忽视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员结构的合理指导。在2011年《北京人才蓝皮书》中,以中关村为例,在各类人才中,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相对较低,特别是2008年,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为54%,明显低于营销人员(77%)、售后服务人员(76%)、项目实施人员(63%)、战略策划人员(63%)[6]。对于产生这样的影响,有创业政策的导向因素,也有高校在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整体利益、忽略个人素质,由此造成的区分培养造成创新创业人才结构差异过大。

2.3科创管理体系和农业项目特点不协调。

创新创业项目是一个周期长、重应用的项目,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具有这类特点。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管理模式普遍通过课题立项、科研实验、、成果评价,而对成果最终转化重视不够。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周期固定,政策支持有固定时限,对于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有很大限制,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以院校学科的特色为主立项,自由创新课题较少,大学生为了项目需要不断改变研究方向,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忽视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困难,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7]。

3.发挥农业高等院校优势,促进大学生科创工作

目前,我国处在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农业高等院校仍旧是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农业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承担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蕴藏无穷的创新潜力。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可以为高校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多措并举的复合培养,提高大学生科创工作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1合理设置科创工作培养模式,明确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相统一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根据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必须突破现实教育存在的片面性,从不同角度拓展人的创新素质。创业教育是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对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在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教育观念上,要明确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需求,仅仅靠技术创新的理论学习、实验室的技术论证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农业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强化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理念,通过院校政企的大平台优势拓宽科创工作中对于实践课程的对应面,使得创业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明显提高。

3.2拓宽农业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在科创项目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

大学生科创工作要面向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渠道做出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培养计划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育人的教育思路,培养一批基础厚、能力全的全面型创新创业人才。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特点,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方案,包括技术基础教育、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制订多层次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拓宽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3.3利用高校组织优势整合资源,打造优质科创工作平台。

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即课程体系与非课程体系的整合,学校参与和社会介入的整合,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整合,构建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高度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2005年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大学生科创基金”,并制定相应的资助奖励条例,对学生科技活动资助启动资金,对获得重大奖项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树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在2008年成立独立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组织,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指导导师,构建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创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综合学科大平台的优势,整合社会上“科学商店”、社区科普等资源,鼓励学生发挥农业学科的专业优势,让科普知识走进社区,营造农业院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中。

3.4全面创新科创工作评价体系,确立衡量评价创新创业成果新指标。

由于创新创业类项目具有的实际特点,衡量其成果的评价体系应当有别于单纯的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科创成果的衡量依托创新创业论坛、竞赛,举办“挑战杯”、“创业沙龙”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分段评估、中期审查、期末验收等多种考评形式进行全局评价,也可以主动引导、导师问诊、沙盘模拟、园区实践等具体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情况为依据进行全局评价。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弹性的、开放的全面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空间。评价体系的主要效用应当是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调“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发展的作用。

4.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蓝图逐渐展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成为农业高等院校的一项核心工作。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高校的社会优势,建立健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项目孵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利用学术资源、组织优势、实践平台三个方面,为大学生科创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起到培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3]周彬彬,刘允洲,李庆曾.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86,12:012.

[4]王若飞.浅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7-98.

[5]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张志伟,闫成.北京人才蓝皮书[J].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2011.

[7]李天来.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2,4:006.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探析 下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景教学的有效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