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激励性评价例谈

时间:2022-04-07 08:31:52

作文激励性评价例谈

习作评价是习作过程中及其重要的环节,在评价文章的实践中学得习作之法,激发习作之趣,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纵观现行的作文评价方式,似乎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些颇具讽刺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一厢情愿、用心良苦地批改,一方面是学生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改等闲视之,不以为意。教师与学生的反差叫人痛心不已!笔者认为,传统作文评价方式的积弊主要有:

其一,教师把认真与苛求混同,使习作与名作错位。在作文评价中,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特点,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吝于鼓励,以为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是认真对学生习作,把认真与苛求混同,把学生当作家看待,使得习作与名作产生错位,结果常常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其二,教师义正言辞的戕伐,使学生丧失了原始的表达意愿。经常见到教师皱眉审阅学生习作,然后批上:“词不达意,修改”;“内容空洞,补充”;“离题万里,重写”。看着学生们抓耳挠腮,愁眉不展的神态,我们猛然间理解了“巨笔如椽”的另一种意义――笔重千斤啊!有的学生甚至患上“作文恐惧综合症”。所以,有人尖锐地指出“作文――作坟”,作文成了埋没灵性,戕害精神的坟墓。这就类似古人所说的,非人磨墨,墨磨人也,作文竟然成了一种心灵的折磨,生命的折磨。

归而结之,学生作文趣味的败坏,作文教学的失败,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传统“挑刺”式的作文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应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作文进步、提高写作兴趣的乐音。

一、给赏识性分数。据我所知,大部分语文老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要么将学生的作文评为不同的等级,要么打一个七、八十的分数,能上九十分的多为极少数特别优秀的作文。这样的打分方式只能激发起少数人,打击了大多数。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这种做法。我觉得每个学生的文章,只要是认真写的,都会有可取之处,我会给80分以上的高分。稍好一点的,则在90分以上。每次作文训练我都会确定一个主要的训练点,只要学生在这一点上达到了要求,又注意了前期训练的各个点,我都会给予很高的分数,出色的作文我会给予满分。我常对学生讲,中高考满分作文的获得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只要你坚持努力,在中考或高考中获得高分就像我们平时写作这样简单。有的学生作文我还会给以趣味性打分,如“96-8+5”,然后在下面加以说明,“打96分是因为这篇文章给人的整体感觉特别好,“-8分”是因为我们这一次习作有“语言要有趣的要求”你还没做到,“+5分”是因为你的结尾有创新,读来让人回味无究。每个学生拿到本子首先看的是分数,较高的分数首先树立起的是学生写作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有种感觉,作文不难写,这也是我们为人师者首先要做的第一步,而充满趣味性的打分常常让学生更明白自己优点在哪里,失误又在何方,明确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二、拟赏识性评语。对于写得比较精彩的文章,教师要拟定有针对性的评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评语中,我以表扬为主,尽量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感人的事例、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甚至准确用了一个成语,一个句子用了修辞手法都成为我表扬的原因。在批语中,我常常很深入地阐明我的看法,坦诚表明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及原因,这样的批语常常是有感而发,它是温馨的情感互动,是深刻的思想启悟,是触摸、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湾活水。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总是感慨万端,将写有我批语的作文本视为至宝。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我也从不姑息迁就,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在表扬中麻木,况且他们的文章中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提出缺点是非常必要的。只是我提出的方式是充满期待式的,如:“文章第二段的描写我总感觉不够生动,你再读读,感觉一下,我想如果运用语言描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你试着改一改,期待着你的修改稿成为最出色的。”在我的期待中,学生的改文往往亮点迭出,异彩纷呈,很多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次次这样的修改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习作兴趣也增加了。

三、设赏识性奖项。摒弃简单呆板的“优良中差”评定法,改以“星级评定法”,如果学生对自己得到的评价不满意,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修改,教师再做评价。这样,每次作文的评改都变成了一次作文的颁奖典礼。其中可以设多个奖项,除了“优秀奖”外,还可设“进步奖、创意奖、佳句奖”等单项奖。评奖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每次都尽量增换新的学生名单,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充满激情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环环相扣,形式丰富的作文评价唤醒了学生的写作意识,激起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写作平台成为了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传感器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的优点 下一篇:一堂绘画评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