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甲午余硝》导演朱继承

时间:2022-04-06 11:32:04

对话《甲午余硝》导演朱继承

一幕幕4D影像,一次次视觉轰炸,一个个艺术感动,时光仿佛倒流到100年前。5月24日晚,国内首部新媒体立体影像实景演出《甲午余硝》,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首演。

早在去年10月,彼时《甲午余硝》正在紧张的制作中,本刊记者采访了总制作萧关鸿先生,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开始了对《甲午余硝》漫长的等待。如今,首演大获成功。我们再度就相关话题,拨通了《甲午余硝》导演朱继承的电话,听筒那头传来了他谦逊而亲切的声音。

三角洲:《甲午余硝》是什么时候与您接洽的?

朱继承:是在去年5月初。当时王小慧艺术中心跟我谈到他们准备在南通打造一部采用新媒体立体投影的实景演出。我对多媒体和舞台艺术的结合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就答应了。

三角洲:将立体影像技术融入舞台演出是《甲午余硝》的一大创新。

朱继承:是的。它是一部以多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剧。在国内以往的一些演出中,多媒体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和陪衬。在《甲午余硝》的创作上,我们以多媒体为主,舞台演员表演为辅。因为和以往的创作相当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要表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光用多媒体还不太够,所以这次多媒体的运用主要以虚幻为主,并与实景演出相结合。

三角洲:《甲午余硝》是怎样将新技术融入舞台演出的呢?

朱继承:在舞台和多媒体的链接上,我们把一些情绪和环境的元素营造在屏幕上,再加上舞台表演来共同表现。因为演员很少,只用二十几个,所以我们就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无限放大,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比如织女的那段,我们就采用了一些抽象的技术把一个织女放大成无数个织女,并呈现在屏幕上。

三角洲: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新技术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的呢?

朱继承:其实多媒体在舞台中的运用很早已经开始了。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剧往往是把它作为一个陪衬和背景在用。作为从事舞台创作的人来说,我们一直希望用多媒体技术去取代传统舞美景片的作用。当初在看《阿凡达》的时候,我就非常期待这样一个唯美的3D景象能够搬到舞台上。多媒体景象的呈现,要比我们传统的舞美景片更具有真实性,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三角洲:《甲午余硝》在舞台表演方面是如何表现的?

朱继承:在舞台表演这一块,我们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主要以张謇这个人物为主线。只有这一个人物是实实在在,有名有姓的。这部剧不像传统的舞剧有很多主角。群舞主要是为了表现张謇的内心和营造环境。群舞的设计主要是配合多媒体来共同表现。比如,威亚之后的一段群舞,主要是用来表现张謇内在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在舞台表现方面主要是采用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角洲:作为这部剧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您在这部剧的制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

朱继承:应该有吧。关键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室外的实景演出,和一般的室内演出不一样,在光的运用、演员的配合方面就有很多困难。其中有一个章节运用了威亚。其实这个威亚演员是在屏幕上的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我们要给画面造成一种俯视的感觉,然后再从俯视的感觉换成他坠入悬崖的效果,这个对视频的要求就很高,同时还要求威亚演员的配合要精准。所以,在这一章,我们来回试了好几次,反复调整画面和速度。另外,这部剧进行三面投影,观众置身其中。这在国内也并不多见。我们不单单是要考虑主屏的效果。还要顾及左右两边侧屏的效果,让它成为一个整体。

三角洲:《甲午余硝》不是一部记录片,它是以历史为题材,并做了大量的艺术加工。

朱继承:是的。舞台上更多的是需要一些抽象的和虚幻的东西来表现,让它更多地做到唯美。我们想吸引观众的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和舞台相结合的整体艺术效果,而不仅仅是让观众坐在那里看一个故事。所以,我们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故事作为一个载体,但是主要还是想把新媒体艺术的整体效果展现给观众。

三角洲: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您是如何体现南通文化、南通元素的?

朱继承:在创作初期,我到南通来过三、四次,主要了解到南通的人文、地理、历史和张謇这个人物。南通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所在的唐闸,那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我们了解到蓝印花布是南通的一个人文历史遗产,加上张謇也是从纺织行业也起家的。所以,我们想尽量多地运用蓝印花布的元素。还有南通特有的板鹞风筝等。最后,我们还给了唐闸一个全貌图。这样给南通的观众更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角洲:这部剧主要塑造了张謇这个人物,在此之前,您对他有怎样的了解,如今您又是如何理解他的呢?

朱继承:说实话,在接这部戏之前,我只是从课本上简单地知道有张謇这样一个人物。在做这部剧的过程中,有几次,在和南通的老学者们开研讨会的时候,发现他们对张謇都很崇拜,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也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包括他的文献和传记。我发觉从南通的历史发展来说,张謇这个人是相当了不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我很崇拜他。给这样一个人物做这样一部剧,让我感到很荣幸。

三角洲:从去年11月份的试演到如今的首演,《甲午余硝》又经历了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朱继承:去年11月份试演之后,我们在视频的制作方面做了很大的修改。虽然从反馈来看效果还不错,但是,在多媒体的视觉效果上,我们还是不满足,所以又花了2、3个月的时间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包括音乐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

三角洲:您认为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这样一部实景演出有怎样的意义?

朱继承:我觉得有一个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觉得张謇代表了南通的过去,代表了南通的一段历史。1895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园象征了南通的未来。园区通过打造这样一部剧,一定能够让南通的观众对于它将来的发展更有信心。《甲午余硝》这样一部剧,本身就是传统和现代的一个结合,是历史和未来的一次对话。

三角洲:对于这部剧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愿景?

朱继承:我希望它能一直有演出,更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来观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很多的不满足和遗憾。我们期待以后能够不断打造这种类型的舞台剧,给观众更多艺术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冲击。

上一篇:建筑物上的视觉表演艺术家 下一篇:南通旅游的造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