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绿叶情怀

时间:2022-05-15 10:19:30

我的绿叶情怀

1961年9月,18岁的我从无锡师范毕业,步入崇宁路小学,站在三尺讲台前,开始了教学生涯。

崇宁路小学是我就读六年的母校。母校的阳光、沃土滋润着我这颗幸福的种子,我在母校的怀抱里锻炼成长。

我很庆幸,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起,就教语文,当班主任,连续当了23年。教了近五轮从一年级至毕业年级的大循环教学。这使我了解并熟悉了低、中、高各年段的教学,了解并熟悉了各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储备。退休后,我仍漫步校园,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继续从事我钟爱一生的语文教学研究。

山一程,水一程,50年风雨兼程,50年花开花落,唯一不变的是我心中的绿叶情怀。

小学教育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为了百花争艳,为了根深叶茂,我愿做绿叶,采撷阳光,吸吮雨露,垂起绿阴,扶持花儿绽放……

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我和学生朝夕相处,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青年时代,我是学生的大姐姐;人到中年,学生把我当成他们的妈妈、阿姨;年过花甲,我又似他们的好奶奶。

我热爱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暂时有困难的。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已经毕业30多年的学生至今还争着说:“我是顾老师最喜欢的学生!”

我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灵动活泼的天性,尊重他们乐于质疑问难、挑战现成答案的勇气,特别尊重他们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在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尊重学生”不应只是一个美丽的口号,而应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

我感恩学生,感恩每一个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虽有付出的辛劳,更有收获的甜蜜。正是他们常常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成了激发我克服困难、解除困惑、创造性工作的动力!在行走的路上,是他们给了我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温暖、智慧和创造的才干,让我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为学生服务,其乐融融。

几十年身在语文课堂,几十年研究语文课堂,我深感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重担——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夯实基础。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抓语言训练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让问号迸发思维的火花。在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意设疑的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把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搭建探究、发现的平台。这样的语文课堂深受学生欢迎。今年春节,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生和他父母一起来看望我时,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课堂上同学们争相发言,无拘无束的快乐情景。

语文课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让生活的“活水”为语文课堂增添亮丽的色彩。于是内外沟通、多向拓展,平面的知识立体化了,语文学习不再囿于一本教科书,大小课堂相互呼应,“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得到了验证。无锡蠡园四季亭横匾上“晴红烟绿”的题字吸引了学生,自然想起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当他们趣味盎然地徜徉在无痕的乐学之中时,语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课堂情态时有变化,我通过一个个课题研究努力演绎课堂的精彩。低年段听说训练实验研究,学生语言训练生动扎实,思维品质(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得到有效提升。上世纪80年代,我率先尝试把录像引进语文课堂,使现代媒体深入教学内部,与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各展所长,相互开放,择优选用,取长补短,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主体探索能力。一次,89届毕业生聚会时,我请他们说说学过的小学课文印象深刻的有几课,他们都说到《鸬鹚》。

“渔人用鸬鹚捕鱼,书上用了哪几个词语?”我问。

“抓——挤——甩!”学生异口同声。

教学时播放的渔人用鸬鹚捕鱼的镜头,我让学生扮演渔人演示捕鱼的动作以及板书的几个动词都融进了学生的脑海中。20年过去了,竟然记忆犹新!

我感恩语文课堂,这是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我和学生经历的生命历程;这是一块生长娇艳鲜花的园地,花儿姿态各异,绽放的花朵甜美、纯洁、活泼、生机勃勃……

为语文课堂服务,其乐融融。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教育广厦的中流砥柱。

想当年,我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其中多少教育界老前辈甘为人梯,扶我上马,送上一程又一程。他们的坚实支撑、鼎力支持,使我感恩至今。

退休前后,我把培养青年教师视作己任。

在职时,我义务承担了两期每期四年的“崇安区顾美云教法学习班”的培训工作,为全区40多位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作业务讲座,带领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如今,大多数学员早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成为教育教学带头人。

退休后,精力相对集中,视野更加开阔,我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培养青年教师上。在母校崇宁路小学,我在“名师伴我成长”小组工作6年,带了10多位年轻教师;在崇安区、南长区教育局分别举办的“特级教师工作室”里,又指导18位研修教师;也曾两次接受江南大学的委托,以导师身份加入“无锡市学科带头人高层次研修班”,指导多名学员……

与青年教师沟通,交往,“热心、指点、严格、共进”是我的追求——

热心:有求必应,主动关心,不计时间,全心全意;

指点:示范引路,课前辅导,课后点评,教学相长;

严格:字斟句酌,科学严谨,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我和青年教师一起学习、思考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解读文本,重构课堂,为他们搭建更宽更广的成长平台尽绵薄之力。而一次次听课评课、一次次打磨研讨,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参与研究、体验的年轻教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要让课堂流淌智慧之水、思维之水,让学生所学知识活起来、课堂精彩起来,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工夫,来自不断提升自己语文整体素养,提升专业精神境界。

我常常激励这些可爱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断超越,不断完善,风景这边独好。”

于是不少青年教师以他们的睿智、才华,以他们的激情、灵气,一步一个脚印,逐级攀登,课改途中,一路风光尽收眼底。

我感恩青年教师。他们的青春、朝气,他们知识的深度、广度,他们思维的敏锐度,好学不倦的进取心,使我在分享他们的成果中获取了精神的力量。和青年教师在一起,我觉得年轻,我感到充实,我忘了年龄,由此,我童心未泯,尽情地工作着,享受着。

为青年教师服务,其乐融融。

上一篇:《甲午余硝》点亮唐闸夜 下一篇:语文课堂“探究性主问题”设计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