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多元教学策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时间:2022-08-18 01:33:05

寻求多元教学策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这一形式正在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广泛开展起来。“同课异构”是进行语文教学摸索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让不同的教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相同的教材和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展示不同的设计风格,塑造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前不久有幸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所听的两堂课均为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沉香救母》,执教的朱萍老师和周蕾老师也在教学中各放异彩,她们寻求多元教学策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下面就结合这两堂课谈谈我对“同课异构”的粗浅认识。

一、“异”中之“同”

1.“情”引路,促思考。任何一节课都是从导入开始的。恰当的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开展教学作好准备。两位老师的导入都能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然后顺势过渡到第一段文字,用一个词来概括学成武艺的沉香的心情。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救母心切”一词,随即板书该词,“救母心切”一词是贯穿课文的情感线索。沉香在救母之前勤学苦练整整7年,在奔向华山救母途中更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救母心切”这一情感始终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从“切”字入手,引导学生明白“救母心切”就是指救母亲的心情非常急切。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段文字,体会沉香现在一心只想着救母亲的急切心情。两位老师的导入针对学生的情况灵活设计,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堂导入设计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师合理地设置导入方式,将启发性教学的理念与常规教学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话”铺路,增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进行合理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第四段沉香劈山救母环节,两位老师都用语言渲染出:一路上沉香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华山脚下。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此时此刻沉香的心情怎样。待学生找出“无比激动”一词,便追问他为什么会无比激动。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日思夜想”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沉香15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妈妈。读出他激动的心情。此时学生似乎也跟随着沉香来到了华山脚下,个个激动不已,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随后,让学生仔细朗读下面三句话,快速找出描写沉香劈山救母的句子,以及劈山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从词语“奋力”中充分感受沉香用尽浑身的力量去劈华山,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好句子,感情朗读效果很好。

两位老师又设计了“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沉香,见到了15年来从未见过的妈妈,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的说话训练,孩子们个个高举小手,争抢着表达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接着,朱老师趁热打铁问道:“妈妈又会对沉香说什么呢?”同学们表达的欲望依然强烈,能根据书本沉香扑进妈妈的怀抱图进行合理的想象说话,进而丰富孩子们的真情体验,升华其自主情感。

二、 “同”中之“异”

1. 品字词,助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沉香去解救妈妈的路上历经艰辛。教学中,朱老师紧扣文眼“救母心切”,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第二段的三句话,使学生自主感知去华山路途遥远,一路上沉香赶路艰辛,生活艰难,伤痕累累,但他救母心切,一点儿也不在乎。

首先,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翻过高山、跨过深涧,再通过学生看图和教师描述感受高山的险峻和深涧的危险,初步感受行路之难。接着,通过“不知……多少座……也不知……多少道……”来感受沉香翻过了无数座这样的高山和越过无数道这样的深涧,进一步体会行路的千辛万苦,以此感受沉香的勇敢坚强。之后,让学生积累词语“跋山涉水”。最后,进行感情朗读和句式训练。第二句通过“几只”“几口”来感受沉香在路途中吃的苦,之后让学生积累词语“餐风饮露”,最后进行感情朗读和句式训练。第三句抓住“一个个”“一道道”来感受沉香受了很多伤,再进行朗读提升理解。

2. 抓语句,理思路。周老师对这三句话主要抓三个方面来处理:行路难,吃得苦,身受伤;并结合本段句式整齐,反复使用的量词的特点,理解文本核心价值。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通过简单的语句对比,让学生自主找出文字的差别,再反复对照着品读语言文字,往往能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透过去华山路途的遥远,深层次地体会到沉香去华山千里迢迢的艰辛。此时,学生定能感情充沛地读好这句话。

3. 练说话,读出味。去华山的路上,沉香除了要跋山涉水,还吃了很多苦。朱老师结合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总结成两个具体的点,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累了 ,困了 。此时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说道:“累了就在草丛中歇一会儿,困了就在山坡上躺一会儿。”“累了就在岩石上坐一会儿,困了就在山脚下睡一会儿。”作为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老师,则从旁指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贴切,累了要歇歇、坐坐,困了要躺躺、睡睡,适时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的教育。

伴随着说话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沉香去华山解救母亲的路上常常是餐风饮露,饥渴难忍,十分艰难,但他救母心切,一点儿也不在乎。这里的说话练习,适时合理地填补了书上的空白,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他们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去华山的路上,沉香身体上还受到了很大伤害,待学生找到句子:“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周老师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这里的一个个血泡,能不能换成一个血泡?为什么?”学生肯定说不能,因为一个个表示血泡很多很多,而一个仅仅表示只有唯一的一个血泡,所以不能换;同样一道道和一道也不能互换。于是,归纳总结到:“平时我们可以用叠加的两个量词表示数量多,而且不一样的事物也应该用不同的量词来表示,血泡是一个个的,血痕是一道道的,位置不能颠倒。”紧接着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一个个、一道道读得慢些,重些,读出沉香的伤痕累累,无比疼痛。随即话锋一转说:“看,这么多的伤痕,沉香该有多疼啊,但他救母心切,一点儿都不在乎,我们一起读。”这一遍齐读,孩子们个个声情并茂,将沉香为了解救妈妈勇往直前的形象展露无疑。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语文教师。

上一篇:阅读教学要从“细处”挖掘 下一篇:氤氲乡愁,弥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