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与“学困生”

时间:2022-04-06 04:41:06

“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与“学困生”

我校是个北边紧邻涟水教育强县县城的农村初级中学,我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在全区排在前列,大约十名左右。而学生数却是在农村中学不断萎缩,许多优质生源不断流失到城区私立学校的情况下能保有十几个班的少有的农村中学之一。因而,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困生”,特别是化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上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这就向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针对“学困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

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在我区正式被专家认可立项,并且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为了更好的在我校实施“循环―差异”教学提供有效途径,我们在“循环―差异”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融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涵,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我们化学学科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最实实在在的、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一、如何进行“学困生"的教育首先是"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就是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

二、化学学困生的特征

1、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 表现在学习很困难,没兴趣,看书如天书,答题全班笑,自己漫不经心,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化学,烦化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放弃、应付、混日子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等行为是比比皆是。

2、学习品质差。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课堂内因素远没有课堂外环境对他影响大,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调查中有70%“学困生”不能很好掌握化学知识,因而他们不愿意参与师生互动、小组学习。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也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或是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1)对初三学生化学学科中的学困生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化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化学的有效开展。

(3)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我校正在试点的“循环―差异”的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中的高效运用,摸索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化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 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教师要乐于投入全身心的爱。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化学知识,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热情。师生关系融洽就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化学教师,到喜欢化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化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挖掘家长和社会教育的潜力,帮助孩子补习化学知识上的漏洞,共同帮助学生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要善于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困生在性格上内向、自卑,认为自己反正是“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常常是消极、自卑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要使他们重新抬起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3、教师要善于激励发现闪光点。

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足够的信心的人,什么事都难办成。化学“学困生”主要是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以激励方式为主,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指出缺点和不足,并且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四、科学指导,做“学困生”的良师

1、教师要注重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听说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

2、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弥补知识缺陷,

3、加强个别辅导。

五、“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使学困生得到充分尊重

“循环―差异”的主旨是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从2013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通过多次考试对比后15%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位次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了这部分学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下面的数据说明了这一变化: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学困生后测成绩名次与前测成绩名次之差大于零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55.7%,显效率(学困生提高5个名次以上[含5个名次]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34.1%;化学学科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为62.5%,显效率为31.8%;为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学困生转化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工作,力争取得有价值的实验成果。

上一篇:《桃花源记》寻美 下一篇: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改错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