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业伦理教育实践探析

时间:2022-04-06 03:40:30

我国高校专业伦理教育实践探析

摘要: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他们对专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道德审视,因而高校应重视并加强专业伦理教育。文章从专业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专业伦理教育现状,并提出了践行专业伦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专业伦理;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39-03

一、专业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专业领域中涉及更多的高科技应用,这不仅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产生了新的道德挑战,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出现了许多用普通道德伦理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专业行为和专业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使专业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商业伦理学在西方引起众多学者以及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工商经营活动中欺诈行为日益泛滥,如行贿受贿、垄断价格、商业欺诈、环境污染等,种种丑行被披露出来”[1],这些都促使西方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更加注重专业伦理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各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大,许多专业领域中的伦理缺失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事故频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传统的以群己关系和自我修养为中心的伦理观已经不能解决由现代科技活动产生的很多现实伦理问题,“代价论”的伦理态度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帮助他们认同专业的内在价值,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能够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有所了解、思考和警觉,当面对专业伦理冲突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和“应该怎样做”。

二、高校专业伦理教育现状

(一)专业与专业伦理的内涵

在专业社会学的领域,“专业被看成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含义而又变化的概念,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2],专业是“运用特殊技能和知识,为社会或个人提供服务,以促进人类幸福生活的行业”[3]。专业人员由于掌握专门知识、熟悉专门技能,为那些无法自己满足需求的人服务,所以专业人员的服务具有特殊的责任或义务,他们“需要接受和分担对他们工作的责任,做到适当关注,富有想象力地预见危险,自觉地尽可能地监控项目,并且提醒他人注意危险,以便使他们对风险做出知情同意”[4]。专业人员的这种责任,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专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和专业地位。专业人员的表现只有符合社会的公共期待,达到专业者应有的道德标准,公众才会对该专业或专业人员建立起信任的态度,才会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医生,住进楼房而不必担心它会坍塌,相信律师会为自己伸张正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稳定。因此,专业人员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伦理素质。所谓专业伦理,是指“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一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5],是“社会中所有牵涉专业角色与专业行为的哲理思想、价值体系、原则与标准”[6]。专业人员只有掌握了专业的内在价值,才能够自觉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并对专业行为进行道德考虑和可能的违规惩处有所认识。

与专业伦理接近的概念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普通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从业者行为的道德规范要求,强调从业者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和内化,是对从业者的品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等。德国哲学家谢林指出,道德只是针对个人的规范要求,而且只要求个人达到人格的完美。伦理则强调社会关系和群体规范,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行为应当如何的理由所做的抽象的、理性的反思和考问,力图要得出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道德的提升[7]。专业伦理主要由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规范等要素构成,专业人员不仅要遵循专业伦理规范,更要关注与专业行为相关的伦理问题。应该说,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困境的关注,是专业伦理有别于一般职业道德的关键。

(二)高校专业伦理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对我国70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8],当前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教育课程,如将“工程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司法伦理学”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就整体而言,开设专业伦理教育课程的学校还很少,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停留在既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上,而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对职业的一般规范性要求和作为未来从业者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更要认识到专业所肩负的伦理责任,要将专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以实现对专业行为的自我控制,所以应该把专业伦理教育视作专业发展和专业精神提升的一种需要。

三、专业伦理教育的伦理学取向

道德判断像其他判断一样,总是可以做出解释的,伦理理论就是关于道德的综合视角,它为做出道德选择和解决道德难题提供了识别、组织和整合道德理由的综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就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某种伦理取向来实现其伦理价值,使大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认识到专业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将这种考量置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中。毕竟,基于理性思考的行为遵行才更有自觉性和约束力。

沈清松先生在谈及专业伦理教育时提到了三种相关的伦理学理论,效益论伦理、义务论伦理和德行论伦理[9]。效益论也称为功利主义,它认为区别一件事情的善恶依据,在于它是不是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益,并使大多数人能够获利。义务论伦理认为人们应该不为任何目的、自律地遵守义务,同时个人的道德自律性还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如法律或法规。德行论伦理强调人应该发挥其本身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个伦理理论相互补充和相互丰富,它们对专业伦理教育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

一般说来,效益论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伦理思想。一些功利主义者认为快乐是唯一的内在善,“快乐是人存在的目的”[10]。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趋向于效益的最大化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强调赢利性、市场可行性、时机和投资能力,就是为获得最大物质利益的“快乐”;对工程师强调技术的可行性、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其理论基础大体上也是效益论,因为这是一种涉及“造福于人”的快乐。应该说,效益论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也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使“快乐”处于“物所带来的愉悦”这个层面上,从而难以看到专业工作的内在价值,导致道德失范和伦理价值在社会生活中遭到贬抑。

因此,在效益论专业伦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运用义务论伦理加以提升,教育学生认识和学习专业伦理规范,强调应自律地遵守规范。例如,工程师不仅要考虑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劳动环境是否安全、卫生标准是否符合要求,生产的产品是否存在安全缺陷,这些都是出自义务论的要求。义务伦理学家康德认为只有为道德义务本身而做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道德义务是“绝对律令”。例如,“要诚实”是道德――不是因为这样做对我们有利,而是因为诚实是我们的义务。但是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道德理由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因而造成道德困境,例如,“保护无辜的生命”比“不撒谎”更为急迫地涉及对人的尊重。在纯粹由义务建立起来的秩序里,人们可能是遵守规则的,但却是缺少美德的,这是义务论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哲学家罗斯认为,当与更紧迫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有某些可允许的例外的义务。他指出人们必须简单、仔细反思特定情况,依据所有事实权衡所有有关义务,努力得出一个好的判断[11]。因此,一个杰出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只是自律地遵守义务,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实践智慧的人,这种智慧是一种美德,是需要学习和经验的。这种精神正与德行论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相符合。

德行论伦理学一方面注重人本来具有的良好能力的卓越化,例如公益心(仁慈、公正)、职业胜任(能力、创造性)、人格完整(自律、正直等),另一方面也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例如忠诚、尊重合法权威等等。弗罗曼最强调的两种美德是胜任和忠诚,他认为专业人士要“尽心尽职”地实现客户和雇主的期待。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美德是实践智慧,即道德上好的判断,道德美德使人们通过理性的积极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或快乐的生活)而实现自我,获得幸福。因此,德行论专业伦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专业实践工作将外在的专业伦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美德,培养学生不仅以“专业者”的身份更是以一位“有德之人”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做一个具备德性的专业人员,并不必然是件违背人生或是充满痛苦的事情,相反,由于实践德行可以兼顾个人卓越的情形下促成人生的整体目的,所以实践德性应该是件愉悦自然的行为”[12]。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整体转型,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德行论专业伦理教育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也是高校应该加强的。

四、践行专业伦理教育的策略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专业伦理教育的课程,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受“技术工具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技术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使专业教育步入“技术化”的误区;专业伦理学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致专业伦理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等等。虽然专业伦理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各种困境,但我们还是应该多途径和多层面积极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一)采用理论教学和专业渗透教学结合的方法

理论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首要环节,将专业伦理教育纳入课程设置规划,单独开设一门专业伦理课程,集中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阅读相关书籍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利用图书文献查询所学专业的发展史,了解本专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发展前景,指导学生阅读专业伦理章程和专业伦理著作,了解专业领域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所遭遇的伦理问题。如果在现有的课程计划中增设新的课程比较困难,可以选择一些公共必修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增加专业伦理教育专题,将一般的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应用到专业领域涉及的伦理议题上。例如,将安全生产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追求效益与提高公众的福祉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意识和道德敏感。这种将公共课和具体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需要哲学或伦理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开发。因此做好课程整合,加强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将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任何一个专业都会引发各自独特的伦理问题,专业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伦理教育,促进专业伦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例如,将专业伦理问题融入专业导论、专业实训等环节中,或者将专业领域中的各种功能命题转化为伦理命题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体验和认同,认识到实践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以什么方式存在,形成判断的能力和习惯,这种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专业伦理教育的方法,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和责任感,还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帮助专业教师恰当地将伦理问题融入专业教学中。

(二)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性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如果没有对专业活动自主参与和深刻体验,专业伦理教育就很容易成为与学生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无关的一种“虚化活动”。专业伦理教育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在学生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标准,同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和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指导教师要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否则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一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哲学或伦理学教授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联合教学,从价值和伦理角度分析专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伦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这种“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及专业行为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能够意识到在未来实践职业责任时会遇到来自包括自身利益欲望在内的各种挑战,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独立人格,还需要具备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目前,我国专业伦理教育在一定阶段还将遇到各种困境,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结合多种力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专业伦理教育逐步推进。这不仅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未来职业生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进.关于普及和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

[3]林火旺.专业伦理与工作的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11][美]迈克・W.马丁;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0.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2.

[6]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537.

[7]罗肖泉.专业的伦理属性与专业伦理[J].学海,2010,(6).

[8]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9]沈清松.伦理学理论与专业伦理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0]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12]方永泉.台湾社会中教师道德形象的研究――德行伦理学取向的分析[J].师资培训研究,2004,(4).

收稿日期:2013-10-21

作者简介:黄玉琴(1971―),女,甘肃兰州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下一篇: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