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违约互换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时间:2022-04-06 11:33:11

信用违约互换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摘要] 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衍生工具,20世纪末以来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特点,给出了违约过程与利率过程相互独立假设前提下的风险中性定价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发展信用互换市场和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工具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以提高其经营绩效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 信用违约互换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一、引言

信用风险会给债权人或交易中的净收益方带来不确定的损失额度,而以信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不难看出,信用风险防范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注热点。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创新浪潮的蓬勃兴起,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产品日益多样化,金融市场的规模的逐渐壮大,这都使得信用风险更易于传播和扩散。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巨额亏损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灾难都说明了信用风险会对金融机构甚至对经济产生重大威胁。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信用风险的测量及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就目前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定量分析也成为主流方法,一批风险量化模型被开发出来并被商业应用。

信用风险因交易中对方的信用资质现实或潜在的变化而引至的,它包括了违约风险和信用传递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信用限制、净额结算协议、抵押协议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无法灵活解决金融机构有效分散风险、与“银行家的悖论”冲突、违约发生时抵押物品市价远低于违约损失等问题。正是鉴于传统方法的缺陷,在20世纪末信用衍生工具登上了金融市场管理舞台,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信用违约互换工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本文就以信用违约互换作为研究重点和解决国内商业银行问题的视角及切入点。

二、信用违约互换和定价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CDS)是违约保护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协议,其中违约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取得在事先规定的违约事件发生时获得补偿的权利。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重要一种,信用违约互换是将原生金融产品中的信用风险从其它风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重构、定价,从而便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考虑到我国目前因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高导致的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大力发展信用违约互换之类的信用衍生产品有着积极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信用违约互换出现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在这较短的时间里,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较好做到统一合约术语、比较清晰界定有关合约事项。合约涉及的主要关键事项有以下几方面。

(1)支付方案

信用违约互换的支付方式是根据一些支付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当支付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互换交易中信用保险买方将根据信用互换交易条款的规定在交易的有效期内按照固定或浮动的价格做出一系列的支付。如果条件得到满足,交易双方将根据合同中的规定的结算条款进行结算。当然,交易双方也可采用较为灵活的支付方式,如:商定由信用保险买方在交易开始时支付一整笔费用,或在交易期限内约定不同时点分期支付。

(2)信用事件

信用事件是指信用保险买方面临的信用违约的具体表现,也是信用保险卖方赔偿信用保险买方信用违约损失的支付条件。它包括破产信用事件、合并信用事件、交叉加速到期与交叉违约事件、降级事件、无力支付事件、拒付、重组事件。

(3)公告信息

公告信息是信用衍生产品文件中规定的一项为支付条件引入客观性而被交易方必须引证的公开的信息,用以避免对某一特定的信用事件是否出现产生争议。另一方面,公告信息在确定支付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时可以提供客观性的参照标准的同时,还具有明示衍生产品交易方应遵循的保密约束,有助于避免违反内部交易的法规和法律。

(4)通知

在违约互换合约中,一般而言,支付条件都要求当信用事件发生时,至少有一方应发出相应的通知。通知中通常包括信用事件发生或存在的详细情况。

(5)结算条款

结算条款指明了当支付条件得到满足时衍生产品交易双方结算的方式。结算方式包括了实物结算与现金结算。所谓实物结算是信用保险卖方支付给买方实物结算金额,以保证买方恢复信用事件出现之前的头寸。现金结算则交割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等于原始价格减去信用事件发生之后参照债务的价值(期终价格)的差额乘以计算金额。

2.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信用违约互换是两个交易对手方交换第三方(参考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合约,合约在没有发生违约事件前提下直到到期日终止或发生违约事件并满足支付条件,信用卖方完成赔付损失时,合约即告终止。违约互换合约可以分为两个基础部分,一个部分是信用保险费支付,另一部分对应于可能的违约付款。一份违约互换的现值就是其两个基础部分现值的代数和,信用保险费满足使互换合约总现值等于零。

(1)定价模型假设

设违约过程与利率过程是相互独立的,违约付款在违约之后即刻支付,同时将参考资本名义金额为1,信用保险买方每期支付的保险费用是固定的。

记随机变量为参考资本首次发生违约的时间,定义违约概率函数: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1.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若干主要信用风险问题

(1)银行业信贷过于集中

前些年,鉴于各银行贷款坏帐或呆帐的严重程度,我国银行业都将调整信贷结构和降低不良贷款率作为工作的重点,都将贷款主要投向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重点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这使得银行贷款的集中度更为明显。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行业周期的变化,银行业信贷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也就凸显出来了。

我国银行业目前中间业务不十分发达,且衍生服务更是一片空白,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差。因而,银行业贷款的过于集中,从长期来看存在的风险比较大,当银行主要贷款企业(特别是长期贷款)在贷款期间出现较大的经营问题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时,无法偿还银行利息甚至本金,最终会引至银行的经营收入难以保证。与此同时,信贷集中还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不良资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银行危机。

(2)开发环境下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作为入世的承诺,我国从去年末就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市场,国内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压力加大。相比管理经验丰富、经营理念先进的外资银行来讲,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面对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坏帐和呆帐数额巨大的现状,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后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净利息收益下降所产生的收益不足以弥补贷款具有的信用风险的情况。开放也促进了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局面,使得国内企业效益下滑或破产的比例加大,债务违约率加大,这也无疑较大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银行业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2.发展信用互换产品的必要性

从前述介绍的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信贷存贷差,无疑使其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处在能有效承受的范围内,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分散风险来达到此类目的。在信用衍生产品出现以前,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出售或购买贷款资产来调整银行资产的风险质地,但这一方面存在着信贷二级市场规模较小,缺乏流动性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信用悖论”问题。然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主要存在三大类信用衍生产品,一是互换,包括信用违约呼唤、总收益互换、信用中介互换等;二是期权,如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等;三是信用证券化创造的信用联系票据等。信用违约互换是所有信用衍生工具中比较常用的,基于此,本文突出研究了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过于集中和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如何积极利用信用工具来规避信用风险过于集中或过大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快速有效促进银行业发展成为当前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大力发展培育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提供满足银行需要的多层次互换产品,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投放贷款,避免了过于集中投放在少数行业、企业和地区;有助于规避中小企业在银行间接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缓解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惜贷问题;有助于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助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法律体系建立。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掌握信用互换专业知识的开发和从业人员,信用违约互换的产品开发和交易操作都是相当复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交易者都应该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和启示

利用违约互换来有效地管理、防范、转移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但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改善经营管理,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但是我国的诸多现实情况仍然成为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的障碍。信用互换定价中涉及到的利率期限结构,要求市场上存在着尽可能多不同期限的零息票债券,可事实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特别是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太小,不利于市场利率发现功能。与此同时,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全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的权威评级机构,导致了银行和部门搜集相关信用成本的高昂或不可能。

面对着种种的不利,管理层在加强基础金融市场化进程和信用评级的同时,应做好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推进工作,从制度层面及操作层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信用互换产品市场制度建设。如:建立和完善信用互换产品交易制度环境;加强信用互换产品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互换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自主性等等。(2)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熟悉国际资本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标准,并适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信用评估行业标准。(3)加强信用互换产品自身具备风险的教育工作。(4)可以在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外银行及机构投资者之间展开信用互换产品交易。外资银行和机构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和对国内较高回报率的信贷市场投资欲望(受制于金融管制无法直接参与,但可以通过与国内银行进行互换合约交易达到间接投资的目的)使得这种交易成为可能。(5)尽快建立国内银行同业间及银行和包括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内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用互换产品的交易市场,从而达到灵活调剂银行间风险头寸、调整贷款结构、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金雪军:信用产品全面指南-定价、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欣颜:使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信贷集中风险[J].上海管理科学,2006(5)

[4]袁发勇: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5]Erik banks. Credit Risk of Complex Derivatives[M].MACMILIAN PUBLISHERS LTD,199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环境分析 下一篇:中国社保基金入市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