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4-06 09:12:0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IR、血脂各项、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相关性。选择186例2型糖尿病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痰浊)困脾、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及阴阳两虚血瘀水停等5型,对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及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中医各辨证分型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均低于正常组(P<0.05,<0.01);血脂各项、UA、CRP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组间比较,湿热(痰浊)困脾组和瘀血阻络组大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②ISI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项(除高密度脂蛋白外)、UA及CRP均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各辨证分型在ISI、血脂各项、UA、CRP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湿热(痰浊)困脾和血瘀脉络两型为突出。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辨证分型;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259.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43-03

IR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之一,现代研究进展显示,2型糖尿病大量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代谢紊乱,都与IR密切相关。有关中医辨证分型与2型糖尿病IR,以及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是促进中医辨证标准客观化,提高中医药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此,笔者于2003年3月―2006年3月筛选186例2型糖尿病病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按照1997年ADA/WHO诊断及分类标准[1],中医辨证分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分为5型:湿热(痰浊)困脾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脉络型、阴阳两虚血瘀水停型。

1.2临床资料2型糖尿病病例186例选自本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病房,以及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内分泌门诊及病房。其中男105例,女81例,平均年龄(58±10.34)岁,平均病程(4.22±2.51)年;另有健康体检者30例做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11.93)岁。各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排除标准用胰岛素治疗者,2月内用降脂、降尿酸、利尿药及激素类药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心功能Ⅲ级以上者、肾功能失代偿者、严重肝病者及有精神病史者。

1.4研究方法选定病例由课题组两位以上医师给予其辨证分型,并进行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用酶法,空腹胰岛素(FIns)用化学发光法,HbA1C用低压液相法,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用抗体包裹直接测定法,UA用双波长速率法,CRP用浊度法,各试剂盒统一由相关单位提供。ISI参照李光伟等[3]引进的方法:ISI=In(FIns*FPG)-1,即ISI越小,IR越大,ISI越大,IR越小。CRP经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各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相关性观察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由SPSS软件处理。

2结果

3讨论

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中IR占92%[4]。IR通常出现在2型糖尿病之前,是2型糖尿病临床过程的早期缺陷,并贯穿于2型糖尿病始终[5]。由于IR存在,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受体后效应减弱,使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摄取葡萄糖量减少,同时,肝脏的葡萄糖输出增加,故IR是2型糖尿病慢性高血糖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同时构成2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生理特征。本课题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各证型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IR,以湿热(痰浊)困脾组和血瘀脉络组ISI最低,血糖则以湿热(痰浊)困脾组、血瘀脉络组和阴阳两虚血瘀水停组控制较差,湿热(痰浊)困脾组FIns水平最高,但与其它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阴阳两虚血血瘀水停组FIns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各组,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湿热(痰浊)困脾型和血瘀脉络型IR最为严重,前者常见于肥胖,饮食生活习惯不良者,有高胰岛素血症倾向,后者多见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者,阴阳两虚血瘀水停型病程较长,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明显,故FIns水平偏低,提示给予胰岛素治疗必不可少。糖尿病归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消渴之疾,因“多食肥美”,“积久饮酒”,“久久烦劳”等,致湿热痰浊,蕴结体内,积久热盛,化燥伤阴,继而气阴两虚,致气虚血瘀及阴虚血瘀,继而血脉不畅,脉络痹阻,终而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脏器衰败。本研究证实,消渴病不同的病理进程所表现的辨证分型,其IR有显著差异性,故ISI有可能成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此有待更多的证据证明。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属胰岛素受体后抵抗因素,是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尤其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证实,伴有IR的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特征是TG升高,小而密的LDL-C升高,HDL-C下降[6]。本课题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TC、TG与ISI呈负相关,HDL-C与ISI之间未显示有无统计学意义。辨证分型中湿热(痰浊)困脾组和血瘀脉络组TG水平最为突出,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现代中医研究认为[7],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形成,多因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水谷精微障碍,使痰浊不泄,留著血中,而致痰瘀互结,最终阻痹脉络,引发血瘀诸症,因而,化痰活血法是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最基本治疗大法,也提示是IR的最主要治疗大法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与糖代谢密切相关,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Bonora等报道[8],在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62.8%,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3%。IR时高胰岛素血症可使尿酸等阴离子及钠盐的重吸收增加,从而提高血尿酸水平。同时,脂代谢紊乱也使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TG合成增加,其与嘌呤合成也有一定联系。本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ISI呈负相关,辨证分型中,湿热(痰浊)困脾、血瘀脉络、阴阳两虚血瘀水停等3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证实饮食失宜,脾肾虚弱,气血痹阻,痰瘀沉积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理基础,对中医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国外前瞻性研究发现,CRP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9]。CRP是一种非糖基化聚合蛋白,是炎症急性时相蛋白中的最敏感指标,在肝脏内合成,其合成受被其激活的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某些细胞因子的调节,如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调节。IR时,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循环中的浓度是增高的,作用于肝脏可导致CRP合成增加[10]。本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ISI与CRP呈负相关,中医各辨证分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提示,湿热(痰浊)困脾和血瘀脉络二组与阴虚热盛及气阴两虚组有显著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热、痰浊、瘀血等中医病理因素与炎性反应关系的密切性,此有待深入研究。

本课题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的病理分型与IR程度、血脂、血尿酸、CRP水平均密切相关,以湿热(痰浊)困脾和血瘀脉络两型为突出,有一定规律可循,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提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是一本虚标实的病证,湿热、痰浊及瘀血等实邪是病程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病理因素,临床辨治应突破消渴病有关“三消”、“阴阳”等传统理论,加强清化湿热痰浊、活血祛瘀等治疗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胃癌康诱导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调亡的实验研...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