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时间:2022-04-06 04:59:56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摘 要】 本文以云南省双江县邦协布朗族的个案研究为例,聚焦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民族地区发展潜能,探讨在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创新的路径和方向。主张从内而外增强民族地区的抗逆力,借助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和文化树立增权意识,依据居民民族的主体明确成员身份,弘扬民族精髓。

【关键词】 优势视角;民族地区;社会教育;创新路径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创新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政府和全社会面前。其中,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根基与重要内容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创新与发展方面,社会工作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中的两种不同视角:问题与优势

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习惯性的使用问题视角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优势视角的工作理念却不再只关注问题,而是将视角转向其他各种可能性。

二、基于优势视角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创新: 一个案例研究

为了有的放矢地讨论优势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创新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双江县邦协布朗族作为个案展开分析。以双江县邦协布朗族村落为代表的民族地区蕴藏着突出的优势与资源,这为同类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1、乡规民约与宗教组织

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自己的民间习俗及乡规民约等。千百年来它们代代相传,既塑造着本民族的性格,也为其内部的成员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这些民族习俗与宗教组织能弥补偏远地区的政府管理不足,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如合理利用,它们将是民族大区教育创新的巨大推手。

自200多年前小乘佛教由傣族地区传入布朗族地区,布朗族深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在邦协村中,7岁-14岁的男孩被要求出家入寺一段时间,在寺庙内学习佛经和傣文。此外,邦协布朗族也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邦协布朗族自身的民间信仰是祭祀“o神”,每年布朗族村民会祭祀o神以盼其保护村寨及村民的健康平安。于布朗族而言,佛寺是其识字和接受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民族文化与亦成为其初级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出家男孩成为宗教人士,同时也成为该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传承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相别于老邻居傣族的温婉与佤族的豪迈,布朗族的包容性和崇尚自由的民族个性,正是其“中庸性格”的体现。邦协布朗族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婚姻(恋爱)态度,即崇尚自由恋爱又接受异族通婚;另一方面就是尊重个人选择。

正是这蕴含着“中庸之道”的民族性格,不但能接纳新鲜事物并迅速地在组织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和适应,而且能够较好的发挥包容性来维持新鲜事物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更有助于民族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设,保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创新的可行性,也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无限的潜能。

3、民族认同感

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对本民族有很强的认同感、依赖感、认同感。依赖感使少数民族集体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号召力,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源泉,它使民族地区成员团结在一起。这有利于加强民族社区的凝聚力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全体成员共同追求先进而有效的创新方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建设的全面开花。

三、优势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优势视角”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基于该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建设聚焦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民族文化特色及民族地区发展潜能。

1、抗逆力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指个人在应对重大生活压力的能力。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认同感所带给个体与地区的复原和自愈,恰巧是抗逆力这一理论内核的具体体现。

具体操作而言,增强民族地区的抗逆力可由从内而外的路径进行创新建设。其一,为民族地区学生和教师培育抗逆力的内在保护机制,增强民族文化教育。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理念传承,才能使民族文化转化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其二,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创新提供外部支持,这种外部支持指来源于个体以外的支持而形成的社会资源。例如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建设所提供经济支持、智力支持等。

2、增权

增权即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发现和利用他们的能力和长处,承认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障碍,激发他们的希望和愿望,并使其与他们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每一地区都拥有未被发现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富余资产和资源,被边缘化的民族地区尤其如此。

第一,在个人层面上,教育创新可借助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例如借用佛寺对邦协布朗族儿童的影响,在借助宗教习俗对民族地区人民的教育约束力来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弘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递;第二,在人际交往层面,利用宗教仪式等手段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规范,将民族文化的语言、知识、经验、情感等围绕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成良性的社会化;第三,在社会层面上,优势视角下的教育创新关注抗逆力的力量,重视民族文化教育。

3、成员身份

根据民族地区中居住居民主体及居民角色的不同,要全面开展社会建设,努力促进教育创新必须依据居民民族的主体来展开讨论:一方面,优势视角要求汉族的教育工作者承认所有的服务对象与自己同属于一类成员,享有与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而不是将其身份边缘化和异化;另一方面,族群优势视角鼓励发展同一民族或族群成员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加强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的多样性,能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髓。

四、结语

“查缺补漏”的问题视角在发展中已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领域颇具革命意义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用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民族地区优势,将为我们开展社会建设,推动教育创新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多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的族群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3(4).

[2]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学研究,2008(6).

[3] 杨竹芬.布朗族教育研究――以临沧市帮协村为例[J].民族论坛,2012(10).

[4] 吴正彪.论民间非政府组织对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

[5] 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6] 满忠坤.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决策参考,2013(15).

[7] 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8]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

上一篇:九寨沟景区游客教育调查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其影响因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