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故乡讲授中国书法

时间:2022-04-05 12:41:00

在马克思故乡讲授中国书法

日前,刚回到上虞不久的书法家张立民开始动笔写他历时45天的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应特里尔大学邀请,他赴德国开设书法课,还在当地举办了两场书法展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特里尔市是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报》以《一些毛笔笔触,墨和耐心》为标题,用近一个版面介绍这位中国书法家,报道中还特别说明:张立民来自中国文化古城绍兴―一个历史久远的城市。

特里尔大学发来邀请函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立民是一名交警,大学毕业后从警已有近20个年头。他业余爱好写作和书法。现是浙江省作协会员的他,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文学界》等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过20余万字的中短篇小说,是上虞很具实力和潜力的作家。同时,自幼爱好书法的他,十余年来于先秦书风研学甚勤,对钟鼎文特别是《毛公鼎》《散氏盘》《墙盘》等多年临习不辍,其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今年年初举办的“墨鸣其妙・张立民书法展”至今让许多上虞市民津津乐道。

去年4月前后,因为文学创作,张立民结识了德国一位翻译家,并由此结识特里尔大学汉学系的教师,他们发现张立民不但写小说,还擅长书法,非常欣赏。于是,相互间在书法方面也有了交流。原来,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一直开设着书法课,书法课老师看到张立民的作品时,深信他能胜任学生们的书法教育课程。

就这样,张立民通过互联网开始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大学生们讲书法课。每次开课,张立民会按学生“点单”要求,把学生们所喜欢的书法作品拍成照片传过去,让学生们临摹。然后,学生们将临摹作品发过来,由张立民仔细点评。

经过半年多的互联网远程课堂教学,特里尔大学汉学系的学生们十分喜欢张立民的教学风格和方式,他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过瘾,希望张立民能亲赴德国面对面讲课。去年11月,特里尔大学正式向张立民发来了邀请函,同时还希望他在特里尔市的“TUFA”书法艺术中心举办一场书法作品展览。

78岁德国老人成年纪最大的学生

特里尔市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摩泽尔河岸,人口仅10万,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德国的古老文化也同样深深吸引着张立民。今年4月中旬,他兴奋地踏上了赴德进行文化交流的行程。

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设立的“书法作坊”是学生们的一门选修课。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上一至两堂课,每堂课两个小时。

前来听课的,不但有汉学系的学生,还有日文系学生、社会上的画家等。让张立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年纪最大的“学生”是位78岁的德国老人,译音名“福地”。老人年幼时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早在正式听课前,他已经将张立民的一篇写母亲的4000多字的散文译成了德文并在聚会中朗读。

最后一堂课,学生们送上了香槟和蛋糕

课堂上,张立民给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国书法史、各种书体风格以及笔墨技巧,并讲解从中衍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每堂课的中间,他还会进行演示。

张立民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很受学生喜欢。比如,他演示隶书“止鹤听琴”时,就会给学生们讲,因为琴弹得好,连仙鹤都停止了飞翔,来听优美的琴声了。而学生们也喜欢钻“牛角尖”,会问,鹤是什么?张立民便用作家的想象力告诉他们,鹤是一种善翔的大型鸟类,在飞机发明之前,它是中国神仙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样的解答既能让学生们听得明白,还引来笑声连连。

课后,学生们还喜欢围着他,让他讲讲书法和写作有否冲突等一类问题,常常一个接一个地追问。张立民也喜欢学生们的好奇提问,相互间因此有了更多更好的交流。

最后一堂课在5月底,这堂课讲解的内容是草书,在讲到草书笔墨浓淡、节奏快慢等内容时,张立民当场演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草书书法作品。有学生送上了香槟酒和蛋糕,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中国老师的喜爱。

张立民办书法展,德国市民看了一次又一次

尽管只是一次民间文化交流,但张立民的到来还是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根据《特里尔报》报道,特里尔的德中协会也为举办展会提供了帮助,并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

为精心准备书法展,张立民从国内带去了一尺幅的60多件书法卡纸作品和10余幅书轴,还有20多幅扇面书法。同时,他还准备了笔墨纸砚,在课余进行创作。

张立民注意到,特里尔市的不少市民喜欢选择在傍晚吃饭前后前来静悄悄地看展览。其中有位60多岁的老人,用相机把作品拍摄成了一本集子。不少市民还多次前来观看。

在德国友人的牵线下,5月1日到5月31日,特里尔市一家名为“HEXEWEIN”的酒吧为张立民举办了一场计划外的书法展。《特里尔报》对张立民作了长篇报道。

德国古建筑保护给张立民的启示

让张立民颇为感慨的是,他还被德国友人邀请到了家中聚会。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国的家庭客厅和房间的墙上都悬挂着原创艺术作品,少则几幅,多的达20多幅。作品大部分是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但来自中国的书画作品几乎没有。

特里尔大学提供给张立民的住所距马克思故居只有15分钟的步行路程。有空时,他就会去故居走一走、看一看。特里尔市给他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古老建筑保存完好。张立民了解到,德国政府对古建筑保护并不“大动干戈”,更多的是交给普通市民去管理,政府只负责出台相应的政策。也就是说,除了一些罗马时期的废墟和出土的遗迹,完好的古建筑大部分是私人的。比如,他居住的小别墅是19世纪初建造的,城市中还有许多建造于13、14世纪的建筑,这些建筑临街的还开着店面。当地政府非常相信普通市民保护古建筑使其不受破坏的能力。

马克思在特里尔有两个居住过的地方,一个是他的出生地,另一个是马克思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这个“黑门边上”的马克思居住地,现在属于私人,也开着商店,有人曾经想花巨资购买,遭到房子所有者拒绝,一时传为美谈。张立民认为,古建筑交由普通市民拥有和使用,既是政府对市民表示充分信任的姿态,又可以避免像其他一些国家房子建了不到五六十年便推倒重建带来的资金浪费。

上一篇:假性怀孕,放轻松些 下一篇:无管理者公司如何实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