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时间:2022-04-05 10:20:51

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自觉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一种“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有效尝试。启迪心灵。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而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那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尝试呢?

1 获得成功的体验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尝试呢?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实践、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领着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月光启蒙》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谣童谣,然后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个知识点相对简单一些,许多学生通过自读都能够理解了童谣歌谣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心灵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成功。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学生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尝试获取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动起来。我让小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读童谣,有的同学唱,有的同学拍手读,有的学生用家乡话读。学生的兴趣盎然,又一次体验了成功。

2 质疑的习惯。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及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有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来质疑,往往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我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说: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发现了哪些‘前后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呢?”学生说; “爱他的大黑骡子,却为什么又把它杀了?…战士们,身无御寒衣,肚内饥,为什么能做到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准质疑的切入点。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依托情境。共鸣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时不时地需要美的感悟。教师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的语言、画面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能使课堂更有说服力、感召力。令人鼓舞,展示课堂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上课是一种享受,并一步步地进入到一种心灵的“纯净界”。

《二泉映月》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情境来让学生感受、想象阿炳命运的悲惨。比如说:在一个寒冷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会是怎样的情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在疾病交加的晚上,阿炳躺在床上会怎样?等等,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同时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文字的变化起伏、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也是学生用自己语言尝试表达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吸收语言,进行内化。

三、语言各异。触摸心灵。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育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1 把握时空,感受体验。课堂上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想象、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揣摩问题。结合实际充分讨论后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以达到深化对课文理解和感悟,发挥思维潜力的目的。如《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迫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而母亲却老了。我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我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当我的声音再度响起:“可是,我却从没有片刻忘记过你,妈妈,您可曾记得――”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

2 点石成金,资源拓展。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咏华山》一课,我教学时,让学生理解“更无山与齐”这句诗时,我故意将一座小山与华山贴得一样齐,学生看我贴好后,都说老师贴错了,我追问为什么。学生很准确地说出了诗句的意思,达到了教者的意图。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漪,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这正好是学生克服困难和主动探究的重要动力。真可谓“理不辩不明,错不呈不省”,错误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用“情”打造“诗意”课堂动人的旋律,用“智慧”塑造“诗意”课堂的神韵,用“大气”构建“诗意”课堂和谐的筋骨,更用这一切搭建了学生生命发展的“诗意”平台。只要我们一切从孩子出发,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走进孩子的心灵,追求课堂的诗意,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理想的课堂,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

上一篇:品精嚼华,深度审美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