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和语言文字共鸣

时间:2022-09-01 08:30:41

让心灵和语言文字共鸣

一篇篇课文,其本身如同一首诗,一幅画,包蕴着丰富的情愫。因此,让学生充分地接触语言文字是进行感悟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地读、入情入境地读,在反复吟咏、揣摩体味中,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体会出文章的精髓。

一、语言渲染,触动心灵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自己激扬饱满的语言,情深意切的语气,以情动人,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打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理想境界。

教学《迟到》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父亲打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到学校给她送夹袄和几个铜板,为什么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呢?”孩子们不理解父亲因恨铁不成钢而痛打女儿后,心疼、后悔、担心的复杂心情,不明白父亲严厉而厚重的爱。所以,在启发孩子联系语言的基础上,我请他们站在父亲的角度揣测他的心理,猜测他送夹袄和铜板的用意,在肯定了孩子们的各抒己见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是的,你们说的可能都是父亲想的,看着我坐车上学狼狈、痛苦的背影,听着我惨烈、哽咽的哭喊,想起我红肿着的鼓起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爱无言,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严厉,有时又是深沉。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这番语言像是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他们也在用发自真诚的情感,入情入境地诉说着:“爸爸,是我错了!我改!”“爸爸,您的爱我懂了!”还有的孩子这样说:“作者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父亲也默默地注视着她,泪水滑过他们的脸颊……”

二、音乐熏陶,产生共鸣

音乐是特殊的语言,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虽然没有直白的表述,但却能使人在情感上得以沟通。选择与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一课时,当孩子们在细细地品酌中,感悟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情感时,我用一段委婉、悲切的乐曲引领学生跨越时空,飞越心灵,融入到几十万受尽列强欺凌,却深深地爱着祖国的澳门人中,去感受他们的心,去触摸他们的情。此时,孩子们飞扬的思绪,颤动的心灵,与音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澳门人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再来读书时,一声声的吟诵,一声声的倾诉,一声声的呼唤,一声声的呜咽,敲击着每一个孩子的爱国心。

三、多媒体展示,显情悟情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比较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适时适度地引入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音像、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从而实现借“象”显情、悟情的效果。

在教《一双手》一课的时候,当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文本对话中,对张迎善的那双手有了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入的感触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辽源的山岭间,一株株小苗长成一棵棵大树,一棵棵大树连成一片片林场,一片片林场筑起一山山森林……此景此境,怎能不让人想到这绿色屏障的创造者张迎善,怎能不让人对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顿生崇敬之情呢?此时孩子们透过那双手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是一车车有用的木材,一弯弯清澈的溪水,一群群活泼的小生灵,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是自己与家人踏青赏景的舒畅,是保护树木关注环境的环保意识,是张迎善这位林业功臣美好的心灵……情来自何方?当平面的语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就能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敬作者所敬。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相信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被“激励、唤醒、鼓舞”,感受课文所传递的情与意,达到与作者心灵共鸣的最佳境界,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画卷了。

上一篇: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 下一篇:在悲剧中关照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