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精嚼华,深度审美

时间:2022-10-13 05:56:24

品精嚼华,深度审美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典范篇目,其教学设计可谓不可胜数。当人教社的“普通高中教程改革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又一次把它选人“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中外小说)并位居鉴赏第一后,其文学地位、阅读鉴赏价值以及深入审美的教学地位也就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

为了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鉴赏、美育篇目教得令自己满意些,使之更贴近新课标所蕴含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作用,使自己所教的学子能够尽量多地把握此课文的精华要义,得到审美的历练,笔者认真重读这一篇目,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内容,甚至修改了教学重难点,基本否定之前教学此篇目的十余次教学设计,并用三课时与所教的两个班的共85名学予一起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历练活动。

具体过程是: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用心捕捉文本中现成的文学因素――对联的意蕴:用笔者创作的六幅对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鉴赏兴趣。陪伴学生深入阅读、咀嚼文本乃至插图。获取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收获美感,深化学生的鉴赏思维以及审美的活动,并历练其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表达美感。

在又一次仔细通读了《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并反复咀嚼了若干处片段之后,笔者陡生情趣,创作出一幅对联:林黛玉孤身进贾府。众星捧月,荣华富贵伊知晓;曹雪芹残梦系红楼,群芳展妍。挚爱真情尔留存。

收获此联之后,笔者理出新一轮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宏篇美文的“阅读鉴赏”过程: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尤其是对偶句之类,并争取创作出一幅五至七字的对联,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求美的熏陶。

这一设计。激发学子去认真阅读文本。采撷文中描写的精彩语句,还激发学生在深度阅读之后,及时用文学形式来固化阅读成果,得到美育的历练。

结果如愿以偿,学子们十分乐意做,认真地阅读了文本。而且纷纷以对联来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习作示例:

哀伤一女进贾府,小心翼翼;热情众人迎远客,喜气洋洋。――牛思亚

借黛玉眼洞察豪门景,凭红楼梦纵观人间情。――张荩

黛玉孤身入贾府,小心谨慎;群芳簇拥迎贵客,盛情洋溢。――于伊婷

这些“对联”还是稚嫩的,但它们充满了生命力,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所获,美育效果不言而喻。

第二幅对联:大堂迎孤女,史太君老泪横洒:群芳拥丽人,林黛玉新愁纵添。

用第一幅对联“激趣”的教学设计获得成功后,笔者又用自己创作出的第二幅对联的阅读感悟和思路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前三小节,并要求其仔细观察课文旁的第一幅插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戴敦邦绘),展开联想、想像,创作出一幅对联来概括表达自己的阅读、视图感受。学生习作示例:

飞红摇翠,珠拥玉绕,花团如美锦,富贵子孙华堂聚;语咽泪落。温情怜意,侯门似仙宫,慈爱祖母真情倾。――熊巧艺

见孙女,贾母痛苦不已,细致问候;拜祖母,黛玉呜咽难停。小心答回。――刘文浩

进行这一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也许要比常用的读、讲时间多些,但学生们的思维可以得到较有利的训练。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场景的第一个高潮片段有深层阅读理解,因而对文本中所描绘渲染的贾府的富丽堂皇以及群芳灿烂。还有仆人饰扮的不同寻常等描写作用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深刻些。

当笔者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对“大堂”、“迎”、“横洒”、“群芳”、“拥”、“新愁”等词语进行点拨之后,学生们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第一个高潮的文学氛围,也就感受有加了。

第三幅对联:天生丽质,粉面含春威不露,先声夺人,丹风眼上下盼顾;地蕴风情,朱唇未启笑先闻,讨好卖乖,柳叶眉左右逢源。

笔者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王熙凤出场的相关文字,尤其要在朗读中品读出那凤姐的衣着打扮,面部描写和语言行为的文学之情、文化之趣事,特别要咀嚼的是“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双”、“两弯”、“身量苗条,体格”、“粉面”、“丹唇”、“不”、“先”等词藻的韵味,然后试着创作出一幅能概括凤姐某方面特点的对联来(允许并提倡摘用原文的词语合成),以抒发自己深入文本所领略到的风韵来。学生习作示例:

待启丹唇。琏嫂含笑迎客;未见倩影,熙凤先声夺人。――杨蕾

人未到,声先至。伊人放诞无礼;一会哭,一会笑。此妇泼辣不堪。――李倚天

这一教学环节。又将课文的阅读鉴赏推向一个高潮,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思维活动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让自己的深度阅读与阅读理解达到一种爽心悦目的境界,美育的作用显而见之。

此时,学子之间还可以互相点评所创作的对联,教者则可以相机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片段,让文本那字里行间的情趣与风采在屏幕上再现。那王熙风的“”与“放诞”,也就镌刻在学子们的心灵上了。

第四幅对联:鹦鹉鸣翠竹,孤女惆怅,一腔春愁无人晓:绿草问青天,天仙苦闷。满腹愁思有谁知。横批:魂断三更(孤心无助)。

这幅对联是笔者根据自己解读课文的相关文字,并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林黛玉画像”(清改琦绘)之后创作的。其刨作思维提醒笔者:这幅插图意在向学子们暗示或揭示一种结果:林黛玉进入荣华富贵非同寻常的贾府之后,依然故我,并未得到身为史太君外甥女所应得到的相应的幸福,因而孤寂无助,心事重重甚至苦闷不堪。笔者要求学子们务必在阅读课文中有关林黛玉描写的文字后,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欣赏插图“林黛玉画像”,看出那画面上的孤女、鹦鹉、翠竹、笋苗(绿草)、怪石等“意象”的意蕴来。然后张开思维的翅膀,创作出一幅对联,并与同学分享学习表达美的所获。学生习作示例:

孤伶人儿,衣着素净,面怯体弱,却是风流态度;富贵主子,打扮华丽,喜眉乐目。亦都规矩言行。――姜胜鲲

身如修竹,举手投足才华现;体似鹂鸟,垂目歙唇忧愁生。――阎志鹏

这一阅读鉴赏活动具有创新性。因为虽然在相近的时段里,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可能有数以千计的教师的锐利眼光投向了“林黛玉画像”。有数以万计的学生目睹那画面中的“黛玉”而神思飞扬,但他们恐怕难于关注整个画面中的“意象”,理解编者的意图而采取师生共同创作对联并当堂展示。

因此。笔者与所教的学子们的此一教学活动,应该是颇具形象思维训练价值的探究性、创造性学习活动以及美育的作用。

第五幅对联;懵懂顽童秉性顽,不声不响,如“中秋之月”从天而降;惫懒人物情思懒,不闻不问,似“春晓之花”人室登堂。

此联是笔者阅读课文中有关宝玉出场的文字时,陡生情趣,拾缀文中妙语而成,其中的“不声不响,不闻不问”,恰与课文前部分王熙凤出场的情境大相径雇:一个是风风火火,先声夺人;一个是默默然然,无声无息。如此迥然不同的人物出场描写,难道不是曹雪芹的

匠心独运?

为了使学子们的阅读鉴赏活动再生情趣。笔者又将教学活动跌宕:先投影(或板书出)“不声不响”、“不闻不问”两个短语,让学子们竞猜这两个短语是形容课文中的那个人物出场的。和凤姐儿的出场有什么样的不同“情势”?我那85个(两个班级)聪明的学子啊,居然被笔者故意抖出“凤姐”性别的包袱所迷惑。异口同声日“林黛玉”出场。笔者狡黠地笑笑。又在那两个短语的前面分别加上:“懵懂顽童秉性顽,惫懒人物情思懒”两个短语。可爱的学子方知刚才中了我的“诡计”,大呼“上当”,然后齐声曰:“贾宝玉!”

于是乎师生皆笑。一时间,课堂热闹异常。学子们或摘取课文中的原句,或即兴创作,纷纷说(写)出自己的杰作来。待学子们言无不尽之后,笔者投影(板书)出“如中秋之月从天而降,似春晓之花人室登堂”。学子们拍案称绝。

这个关乎美育的教学设计,又一次形成了学生深入读解文本,并获取审美情趣的高潮,又一次强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思维。此后,笔者播放了《红楼梦》电视剧中贾宝玉出场的片段,那饰宝玉者在文本中的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都被搬上屏幕。学子们脑海中的宝玉形象。也被定格为剧中扮演者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的形象了。学生作品展示。

荒唐公子,身聚万般宠爱:玉质男儿,情系一段仙缘。――熊巧艺

偏僻乖张,眉间尽挂风流意;慵懒懵懂。眼里全显人间情。――王羞月

第六副对联:痴情种梦在潇湘内。怜黛惜玉。不思荣华富贵;迷意客身依松柏旁,览文吟诗,但求绝丽芳心。横批:木石前盟

新教材编者在宝黛相见之后,宝玉发作痴狂病摔玉等文字右侧的教材页面上,又安排了“贾宝玉画像”(清改琦绘)的插图,那图中静若天仙女儿身,托起诗书而目色迷离的宝玉之像,必然使细心的学子们感慨不已甚至思绪绵绵。笔者以为此图的编插。依然是编者的精心安排:让学子在文字与图画所刻画的不同形象的“艺术矛盾”中去深层地思考,自己寻求答案。

笔者先请学生读解“西江月”词,讨论词的深层意思(表现反叛个性,明贬而暗褒)以及对插图的相关“意象”的观察,图旨所在。然后让学生将图文的细节鉴赏感悟述诸文字,创作对联展示自己的审美思维成果。学生作品示例:

口诵黄经,朗如学子,心思黛玉;身倚老树,静似圣贤,魂在西厢。――姜胜鲲

手捧诗书,石头传出贾王薛史;心系天际,红楼梦生爱恨情仇。――王思薇

以上有关活动以及创作的对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插图中去读解课文描写不同人物出场的精彩文字和用意的教学设计。使笔者与学子们的阅读鉴赏以及审美的历练人木三分。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疑能引领学子们深化、升华阅读鉴赏文本以及深入审美的思维,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该是积极而新鲜的。故以此文抛砖引玉。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师生深入阅读鉴赏文本。进行深入审美的历练。

(作者系北京市: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栏责任缡辑 石红英)

上一篇:实施数学学科的动态生成教学 下一篇: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